十月金秋,蔡明纬食品产业园内焙炒芝麻的香气阵阵飘来。10月14日下午,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与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主办的“探寻传统风味 见证现代智造”——“家在武汉”外籍人士沉浸式体验热干面文化之旅活动,在这座飘香四溢的园区展开。来自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13个国家的二十余位在汉外籍友人,由此开启一场美妙的味觉之旅。

在芝麻酱车间里,36台各600公斤的电动石磨不断转动。来自塞内加尔的Amar Cheikh Mbacke(中文名郭飞龙)驻足凝视,芝麻在石磨中碾碎,整个过程很少有人工操作,干净又卫生。他感叹,“在我的家乡,制作这样的传统美食得手工忙两小时。”
热干面面条生产全程智能控制,在线设备精准监控,全自动煮面环节只见设备不见水汽,网架上源源不断地运送出正在极速降温的面条。郭飞龙举起手机拍摄这条120米长的智能生产线,赞叹:“从和面到配送只要10小时,面条还能保持筋道的口感。”他忽然理解了工业生产的本质:“不是取代传统,而是让更多人尝到匠心的温度。真想把这份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带回国,让我们的食物也拥有这样的品质。”
在热干面生产线的尾端,来自澳大利亚的佩妮(Pene)看到,前一道工序由工作人员手工挑选品质不够的面条,后一道工序由全自动灌装线上机器精准打包面条,她竖起大拇指:“这就像老手艺和新技术在配合表演,流畅得像滑冰一样,原来传统和现代能结合得这么好。”
让佩妮印象更深的是这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换不同颜色的一次性防护服进入各个车间时,她反复确认:“防护服不能跨楼层用吗?这防护也太严了!”生产厂长赵强指着洁净车间解释:“从石磨低温磨芝麻酱,到十万级洁净标准的灌装环节,我们用技术守住老配方。企业要对食品安全负第一责任,这份责任就藏在每一道流程里。”
食堂变成了临时的“国际厨房”,外国朋友们拿着勺子调酱料,比谁能调出最好吃的热干面。印尼姑娘周雅兰往热干面里多浇了些芝麻酱,配上翠绿的葱花。旁边的郭飞龙认真模仿刚学会的“三转九拌”传统技法。“以前我只告诉朋友热干面里有芝麻酱,”他笑着说,“现在我能讲出石磨的转速、卤水的配方、冷链的技术——这碗面让我知道,中国是用科技在传承文化。”
编辑:胡之澜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