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烈士,在每个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他不是明星,却是万千家庭的守护神。这就是中国脊梁!”在《一等功臣万松牺牲,年仅50岁》的新闻下,网友董钰婧的跟帖赢得了59位网友的点赞。
一个多月前,连续紧张工作多日的万松在办公室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50岁。
“他的智慧早已融入侦查研判的字里行间。他未竟的算法,我们将接续运行。在平安代码探索途中,我们终将重逢!”近日,在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追忆会上,民警们这样评价自己的老战友万松。
万松生前留影。
破案天赋出众成为警队智囊,协破重特大案件160余起
近日,武昌某小区门前,一男子偷偷拉开一越野车车门,盗走车内价值3万元的黄金首饰。随后,男子辗转逃窜至3000公里之外,自以为可以逍遥法外。殊不知,一张“数据天网”已将其笼罩。在武汉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支撑下,民警迅速锁定其身份和轨迹,将其抓获。这一平台,正是武汉因公牺牲科技民警万松倾注毕生心血打造。
作为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万松话不多,戴着金丝眼镜,有着知识分子的温和儒雅,这是万松给同事们的第一印象。其实这位斯斯文文的技术专家,有着出众的案件侦破天赋。
1999年12月,洪山区一名经营木器店的店主遇害。万松被抽调加入专案组,他争分夺秒地分析研判万余条信息,明确了凶手行踪。专案组排查布控,抓获了2名犯罪嫌疑人,侦破抢劫、杀人等案件5起。
随着一个个案件陆续侦破,这位计算机专业学霸成长为警队的关键智囊。万松在技术岗位支撑协破重特大案件160余起,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5次。
做平安建设永不松懈的“螺丝钉”,去世前午饭都没吃
2016年,在武汉公安由信息警务向智慧警务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万松再次勇挑大梁,参与组建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如今,武汉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汇聚了海量信息,每天有数以千计的民警以此为“助手”,研究违法犯罪态势、规律,排查线索、主动预警。每年跨年夜、樱花季、汉马等大型活动之前,警方也会依托大数据系统进行研判,科学部署警力,保障市民安全。
万松患有高血压,降压药就摆在办公桌上,但工作忙起来,常常忘了吃。“他敬业顾家,却唯独忘了自己。去世前,他甚至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同事闵捷痛惜地说。
5月26日中午,万松逐字逐句核对完一份大客流分析研判复盘报告后,给同事们发了个通知:“下午4点开周例会,各组准备汇报工作计划。”他感到有些疲惫,靠在沙发上闭目休息,再也没有醒来。
和万松共事过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太拼了”。刚参警时,不是公安科班出身的万松,为了尽快提升办案能力,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地图徒步丈量武汉城区大街小巷,记道路、记地标,苦练基本功。碰到大案要案,他在电脑前昼夜不息分析研判,眼睛模糊了滴几滴眼药水,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饿了就着榨菜吃泡面。
有一次,项目建设工期很紧,测试阶段系统不稳定,经常夜间报警。万松半夜三更爬起来调试数据、排除系统故障,从没有一句怨言。
万松生前工作照。
打造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领头雁”带出一批生力军
“你是985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学习能力强,要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市局信息化工作,应用到实践中去。”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民警胡欣至今仍清晰记得,2016年他刚加入武汉公安大数据团队时,面试官万松对他的厚望。
胡欣是南开大学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是量子计算。在万松的筛选下,包括胡欣在内的20多名有着数学、物理、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年轻民警加入武汉公安大数据团队。
“他一直保持热情的学习劲头,办公室里堆着各种专业书籍,还经常自费网购最新的电脑硬件回来钻研。”胡欣说。更宝贵的是,万松在公安刑侦与科技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万松认识到,打造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关键在“实战”。
在搭建平台期间,万松带着团队成员,频繁到各分局、各警种和基层派出所调研。在闵捷、胡欣等年轻民警眼中,万松是严格的师长,也是贴心的兄长。有时候,加班到深夜,万松对大家说:“你们先回去休息,收尾的工作我来弄。”工作出了成绩,他总是优先让年轻人报奖。万松说:“我的嘉奖已经够多了,你们比我更需要。”这些年轻人是他为武汉公安留下的宝贵火种。
编辑:宗夏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