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达(左二)和团队成员一起分享菱角收获的喜悦
近日,耕读兴侬(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达从山东回到武汉,额头渗出汗珠,眼中却藏不住笑意:“我们的菱角生产基地‘走’得更远了,现在到山东济宁微山湖一带落地了。”
在江夏区,今年新流转的4000亩农田正等待彭达和他的“95后”创业团队持续耕耘。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硕士彭达和团队一道,从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出发,用一颗菱角撬动了大产业,在“楚材聚汉 共建支点”的政策支持下,探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公司年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全产业链带动1.1万余人就业,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故事。
楚材聚汉政策给力
扩产线拓出产业新图景
撕开一袋真空包装的湖北粉藕入锅,用文火煮上十来分钟,特有的藕香弥漫扑鼻;用木筷轻轻夹起,晶莹的拉丝缠绵不绝;咬下的瞬间,粉糯的口感与馥郁的香气在舌尖停留。
这是耕读兴侬公司今年主推的一款湖北藕汤产品,可以直接投入汤料中,制作方便快捷,市场反响不错。
参加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后,彭达团队在全国打开了知名度。“特别是今年,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我们敢闯敢试。从创业资金到办公场所,企业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刚到而立之年的彭达信心满满。
政策的东风吹暖了创业路,彭达在武汉、黄冈开办了两家企业,今年又新增两条产线,借势把菱角优势产业扩展到了莲藕领域。
企业已探索出每3年一个轮次的“菱—菱—鱼”模式:每种植两年菱角,再养一年草鱼等四大家鱼,利用草鱼吃掉杂菱,利用鱼粪滋养菱角。在这种模式下,菱角亩产量从750公斤提升到1250公斤。
“有菱角的地方就有藕。”在此基础上,彭达继续探索菱角和藕相伴而生的模式,这样可以进一步降本增效。
直播销售额从0到3500余万元
小菱角闯出全国大市场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的鲜菱角,粉糯香甜、现摘现发。”镜头前,“00后”主播江会举着刚采摘的菱角,身后是波光粼粼的池塘。直播间里,弹幕飞速滚动:“来五斤”“上次买过,好吃”……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这是彭达团队日常直播的一幕,而这样的菱角直播带货场景5年前还是一片空白。
彭达初涉电商时,电商平台甚至没有菱角这个类目。“我们是首个在电商平台上卖菱角的团队。”2020年,彭达团队首次试水菱角直播带货。到了2021年,他们的菱角在网上卖爆了。
近年来,彭达团队在湖北、广西、云南等省份建有6个菱角生产基地,辐射带动面积达3万亩,菱角销售额逾3500万元,成为全国菱角单品最大的生产商、供应商。
创业初期,黄冈市浠水县散花镇天井湖村村民见到这群“武汉来的大学生”时,还是一片怀疑。直到村支书拿出43亩地做试验田,当年菱角产量翻番,村民们才信服了。
那一年,即将读大三的彭达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耕读路上”暑假社会实践。在天井湖村调研时,彭达发现当地的菱角种植很有发展潜力,可是产量上不去,销量也打不开。
在村里和华中农大专家支持下,彭达开始尝试创业,把技术攻坚放在首位。经过实验,他们发现,在水塘里种植两年菱角,再养一年草鱼,如此循环,产量最大。
要把菱角产业做大,只依靠售卖鲜菱角远远不够。为此,彭达和团队成员针对菱角产业创新研发了7项专利技术,在生产端建起面积8000平方米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加工车间,成功开发了即食菱角、菱角粉丝、菱角酒等特色产品,让菱角四季都能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青春接力耕读兴农
从个人创业到带动就业增收
“这是‘莲藕1号’的种苗,种植时要特别注意间距。”7月7日,在江夏区新获批的试验田里,彭达给新来的大学毕业生秦君讲解种植技巧。秦君笑着说:“现在,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我在华中农业大学读书时就听过彭达学长的创业故事,于是毕业后决定加入他的团队。”
像这样的农业专业大学生,彭达的企业每年都会招收4至5名。他的团队成员全部是“95后”和“00后”大学生,其中6名硕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农科类高校。
“我来自农村家庭,学的是农业专业,就应该为农民、为农村做点事。”彭达表示,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召唤,在农业“赛道”上持续深耕,是他这几年能有所收获的最重要原因。
最让彭达高兴的,不仅有企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有社会效益。在他当年参加暑假社会实践的天井湖村,农户实现户均增收2.84万元,家家户户盖起了小别墅。
电商的火爆也让彭达意识到品牌的重要,他注册“耕读兴农”“菱妹妹”等14个商标。指着包装精美的“菱礼荷慕”礼盒,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样的礼盒,年轻人喜欢,老人们也喜欢。”
在江夏区建设的1500亩沐风园农创基地,彭达免费提供生产土地和办公场地,解决大学生到乡村创业“第一公里”的难题。“武汉充满机遇,我们就是要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紧跟农业现代化浪潮,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闪光。”
编辑:代婧怡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