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头条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89-3863-0727
    广告

    赤水河禁渔结硕果 长江鲟野外繁殖成长江生态修复样本

    200-01-01

    阅读:0

    评论:0

    举报

    消失20多年的珍稀物种回来了!长江鲟在野外自然繁殖,岩原鲤在激流中划出银光,赤水河人工养殖区里胭脂鱼和鳗鲡等多种珍稀鱼类健康生长。

    7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专家一行深入贵州省赤水河畔。在赤水河观测站的监控大屏上,通过无人机巡航、水下机器人拍摄、增殖放流实况等科技手段实时呈现,展示着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的生态奇迹。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没有修建电站、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更是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也是开展河流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代人接力调查、监测、育苗,获得大量一手观测数据和标本资源,给这条自然河流的鱼类资源及生态系统变化做了连续完整的记录。

    从2006年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曹文宣,率先提出在长江流域实施全面禁渔的建议。2017年7月1日,原农业部发布在赤水河率先启动禁渔行动,赤水河是我国十年禁渔先行示范区。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持续禁渔,赤水河交出亮眼成绩单。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副研究员刘飞介绍,到目前为止,赤水河记录到的鱼类多达160种,其中包括长江鲟、鳗鲡等40余种珍稀特有鱼类。岩原鲤和青石爬鮡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出现率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鱼类生态完整性达到“良好”等级,为长江流域最好水平。 

    长江十年禁渔现在已进入中期关键节点。在人工繁育、智能监测等一系列科技手段的支撑下,长江流域珍稀水生物种保护、鱼类资源总体恢复成效显著。最新监测显示,2021—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禁渔前(2017—2020年)增加36种,鱼类小型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据了解,长江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也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受多种因素影响,本世纪初长江鲟自然繁殖停止。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专家表示,珍稀鱼类的回归,标志着赤水河为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提供了示范样本。

    编辑:宗夏



    关键词: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可用: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