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文章
四季轮回,时光如梭。不觉间,何元法从县直单位被选派到咸丰县高乐山镇白果坝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至今已是3个春秋。
2023年,何元法刚到高乐山镇白果坝村,就先把全村17个村民小组走了个遍。白果坝是全国红色美丽村庄,村里的“白果坝政治生活馆”记录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可不少年轻人对这段历史却知之甚少;村里有得天独厚的“百里洞藏”资源,早有企业在搞洞藏酒,可规模小、产业链短,村民能分到的红利不多;集镇周边环境杂乱,游客来了留不住……这些问题,都被他记在了笔记本上。
土地革命时期,红二、六军团将士曾在白果坝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曾在白果坝战斗。“红色是白果坝的根,不能丢。”上任第一件事,何元法就抓红色教育。他带着村干部整理白果坝红色史料,把“卡门战斗”等旧址重新修缮,墙上挂起老照片,桌上摆上旧文件,让红色故事“活”起来。每个月,他都会组织党员上红色党课,自己当讲解员,从革命先辈的斗争故事,讲到如今乡村振兴的好政策。他还琢磨着“向外推”,联系县委宣传部和县文旅局拍摄宣传短片,邀请省、州、县等媒体记者来采访,把白果坝的红色故事传到了大山内外。去年,村里来了数十批学生研学团队,部分机关党员干部也前来接受红色教育。当看到孩子们在革命遗址处敬礼时,何元法满是欣慰:“这就是红色教育的意义,要让后代记得,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红色资源要护好,绿色资源更要用好。白果坝的“百里洞藏”是块宝,可在何元法来之前,洞藏酒产业一直没火起来。他先是找到洞藏酒企业负责人,坐下来聊天:“光卖酒不行,得搞‘酒+旅’,让游客来能看、能尝、能体验。”他帮企业出主意,在洞外修起酒文化长廊,展示酿酒工艺;在洞内搞“洞藏体验”,让游客能亲手封坛;还联系村里的农户,搞起“民宿+餐饮”,游客来了有地方住、有农家菜吃。为了让企业规范发展,他又帮着对接市场监管、环保等部门,完善手续,解决排污、消防等问题。如今,“百里洞藏”成了白果坝的名片,每到周末,来品酒、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企业效益好了,还优先雇佣村里的劳动力,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有10万元。村民周大叔在酒企打工,每月能拿3000多块。他说:“何书记来了,我们守着这山洞,也能挣钱了!”

白果坝村党支部书记何元法(前)走访农家。通讯员孙文章 摄
集体经济要壮大,村民的精气神也得提上来。何元法常说:“村子要发展,得大家一条心。”他组织党员干部、退役军人、村民代表和群众,开展“热爱家乡大比拼、建言献策争贡献”活动,提高全体村民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热情和斗志。他在村里搞起了“最美家庭”“最美庭院”“最美志愿者”等评选,每两年组织一次。汤家婶子把庭院收拾得干干净净,种满了花草,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子女孝顺,评上了“最美家庭”。她拉着邻居说:“以前劳动忙,觉得院子脏点没关系,现在看着干净了,自己心里也舒服!”
何元法还爱开“小组会”和“院子会”,不管是政策宣传,还是征求发展意见,都把村民请到院子里,搬个小板凳坐下来聊。有一次,开会的小青年把他开院子会的场景拍成了抖音,视频里,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村里的绿化带和停车场该怎么修,何元法在一旁认真记录,配文写着“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没想到,这条抖音火了,点击量超过10万人次,评论里满是“这样的书记接地气”“这样的村子有希望”。
走村入户成了何元法的日常。他兜里总揣着个笔记本,哪家老人身体不好,哪家孩子上学有困难,哪家想发展产业缺技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安置区的张大爷是个低保户,独自生活,何元法每周都去看他,帮他买米买油,陪他唠家常;八组的小陈想搞养殖,却不知道怎么开始,何元法帮他联系畜牧站的技术员,还帮他申请了小额贷款,产业扩大后粉碎机的电又成了问题,何元法亲自跑到自规所帮忙找依据、申请安装三相电。
干群一心,发展的步子就迈得快。何元法牵头制定了白果坝村的发展规划:以红色文化为魂,以洞藏酒产业为轴,带动文旅、民宿、餐饮、中药材种植加工等产业发展,打造“红色研学+生态旅游”的乡村振兴样板。在他的推动下,村内的文旅接待中心拔地而起,生态停车场即将完工,民宿也修得古色古香。
这些年,白果坝村成了“明星村”,代表咸丰县迎接省检、州检,先后获得“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全县乡村振兴先进单位”等称号。说起白果坝村的变化,村民有口皆碑:何书记是我们的“定盘星”!
何元法从部队转业后,曾先后在咸丰县民政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2018年,他主动申请,被党组织选派到唐崖镇空山岭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从那时持续至今,他先后在唐崖镇空山岭村、高乐山镇白水坝村和白果坝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白果坝村的白果(银杏)古树。通讯员孙文章 摄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