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刘洪军)日前,县人民法院运用执行和解机制,成功化解一起涉企欠薪纠纷,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生动的司法实践样本。
2021年,谭某入职某运输公司担任财务。受疫情冲击及市场环境影响,这家曾拥有上百名员工的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当谭某突然收到解聘通知时,公司已拖欠其工资及补偿金累计10万元。
“为企业奉献多年却换来一纸欠条。”谭某愤而提起诉讼。县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但却呈现两难局面,申请人手持胜诉判决却难以兑现,被执行人账户空空,却维系着上百个家庭的生计。
执行法官深入调查发现,该运输公司虽暂时资金链断裂,但其运输资质、客户资源等软实力仍具市场价值。公司负责人坦言:“不是想赖账,实在是周转困难。若能暂缓执行,有信心半年内恢复经营。”而另一边的谭某态度坚决:“拿不到钱,就让企业破产!”
面对“执行则企业亡、不执行则正义损”的困局,承办法官创新采取“放水养鱼”执行策略。通过背对背调解,向谭某剖析企业破产将导致的后果:不仅债权难以全额实现,其他百余名员工也将面临失业;对企业则释明诚信经营的重要性,督促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
经多轮磋商,双方在执行法官的调解下最终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公司当场支付3万元,剩余7万元分两期履行。其间,法院暂缓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为企业恢复经营创造空间。执行法官持续跟进回访,3个月后,该企业不仅全额清偿了债务,还新增就业岗位近20个。
此案的成功化解是县人民法院深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生动实践。面对涉企纠纷,该院通过建立执行风险评估前置、企业经营诊断把脉、分类处置精准施策“三步工作法”,并结合信用修复、执行和解等柔性措施,帮助多家诚信经营的企业重获生机,既助其实现了债权清偿,又保障了相应的就业岗位,实现了办理一个案件、救活一个企业、稳定一方民生的司法效果。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