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白 涛
作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关于教育,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黄柏权有怎样的见解?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担任过中学老师、大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您看来,什么样的老师可以称为好老师?
黄柏权:教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我认为至少要具备热爱、担当、坚守、包容这几项品质。心中有热爱才会有动力,有责任与担当才会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想当初我们上学时没有正规教材,老师们都是拿着一本一本厚厚的讲稿给我们上课,他们热爱课堂、钻研教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毕业后我成了一名中学老师,因对历史感兴趣就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寄给当时还在湖北大学任教的冯天瑜老师,没想到冯老师很快就回复了,那些细致的批注,坚定了我从事学术研究的决心。这些年来我扎根学术,从民族学研究到文化遗产保护,坚守内心的热爱,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培养了一批批学生,无一不与当年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有关。
记者:唐崖土司城址有哪些文化价值?
黄柏权:首先,它是鄂西南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土司文化标识,唐崖土司城址历经数百年沧桑,仍然在讲述着历史上多民族交流互动、友好往来的故事。
其次,它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土司城选址采用了中华传统文化“四象”和“天人合一”理念,布局与功能划分深受中原建筑观念的影响,将中原三重布局和中轴线观念全盘吸纳,它的建筑和雕刻吸收了汉文化的诸多元素。当然,土司城的布局和建筑也融入了诸多本土文化的因子,如干栏建筑的广泛运用,石水缸的使用,装饰符号中“土王出巡”和众多本土花草图案等,彰显了多民族文化的深度交融。
记者: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您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些什么,助力家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黄柏权:我是喝唐崖河的水长大的,河里流淌的不仅是水,更是祖先的智慧。故乡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价值与深厚底蕴,但是在现代化过程当中,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可能会受到冲击。我将加强这方面的学术研究,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深度探索“活态传承”方式,把几千年来历代人民创造的这些文化财富留给后人,让文化传承彰显新貌并释放出发展新动能。
社科人要关注现实,胸怀天下。做学问,哪怕是做理论研究,也要既瞄准学科前沿,又紧盯国家急需。恩施州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这里多民族交流交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将带领学术科研团队更多深入恩施,研究恩施,深挖土家族苗族文化精神实质和内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打造如数字艺术、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新的民族文化艺术业态,有效衔接民族特色旅游,以文旅融合推动恩施州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助力家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