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秦雪芳 通讯员滕建英
7月25日,咸丰县清坪镇排峰坝村委会的楼梯间,五彩斑斓的手绘墙面宛如一道彩虹,为略显陈旧的楼道注入生机。53名留守儿童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讲台上的李佳妮——来自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向阳花开支教队”的志愿者,她将细长的竹篾化作精巧小船,指尖灵动的演示让孩子们惊叹不已。
“原来我们这里到处都有的竹子,能变成这么宝贝的东西!”10岁的唐振玲头也不抬地说道。这是支教队带来的非遗文化体验课,青黄竹篾间的穿梭,让山里的孩子第一次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温度。四年来,这支队伍每年暑期都会奔赴排峰坝,为留守儿童开设爱心托管班,以知识搭建通往山外的桥梁。
“我带着我的学生来到排峰坝,让他们陪伴这些孩子过一个快乐的暑假,也让孩子们了解更多山外的世界。”驻村队员张老师道出初心。依托学科优势,法商学子将课堂化为生动的实践:模拟法庭上,“小法官”“小律师”唇枪舌剑;职业体验日里,“小医生”“小教师”角色扮演点燃未来憧憬;非遗竹编、剪纸等技艺在稚嫩手中焕发新生。13岁的田昊山在模拟法庭中扮演被告与律师,他说:“懂得了法律,想做个遵纪守法的人”,支教课已成为他每年暑假的期盼。
这份倾注心血的付出,早已化作双向奔赴的暖流。
“老师,你们明年还来吗?”
“老师,为什么每年都有不同的哥哥姐姐来呀?”
“因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爱你们呀!”课后,这些对话是孩子们毫无保留的信赖与期盼。村民们的目光里也满是赞许与感激:“这些武汉来的姑娘小伙们啊,心是真细,以前放假孩子天天就是在家看电视,满山跑,我们干活也提心吊胆,孩子交给她们我们放心,娃娃们也天天盼着来上课!”
驻村工作队作为联结高校与村庄的关键纽带,作用至关重要。来自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的驻村第一书记吕蒙,既是“向阳花开支教队”的校内协调人,更是排峰坝村的“编外村民”。他熟悉村里的每一户留守儿童家庭。开课前,他和队员们走遍了全村,精准摸排了孩子们的情况,确保一个都不落下。






“家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我们特意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在不断地爱与被爱中引导他们变得开朗。”队长郭秀霜指着篮球场上奔跑的黄欣芮说,这位20岁的小姑娘将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从小也在大山里长大的她更知道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村委会则是这场“暑期盛会”坚实的大后方和保障员。村书记舒继红主动承担起“后勤部长”的角色。教室的桌椅板凳不够?他立刻协调村民活动室的“存货”;队员们没有地方住?他提前联系好了镇民族中学宿舍。
“她们大老远地来都是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更要做好她们的勤务兵!”他抹了把汗,憨厚地笑道。这份来自最基层组织的细致关怀,让支教队员们倍感温暖和踏实。
四载坚持,支教队以教育接力赋能乡村振兴。李佳妮指尖的竹篾小船、钱坤敲响的模拟法庭法槌、陈怡然点燃的职业憧憬,与清坪镇的山风、村委会的支持、驻村工作队的穿针引线交织,谱写动人乐章。这片土地上,每一朵“向阳花”正奋力转向更广阔的天空。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