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头条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89-3863-0727
    广告

    刘国耀:山歌传唱五十载 非遗“新声”润乡野

    200-01-01

    阅读:0

    评论:0

    举报

    全媒体记者杜迪纳 梁馨尹 王剑 通讯员 田瑞

    在大路坝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五句子山民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国耀,五十年来不仅守护着五句子山歌的文化根脉,更将传统山歌创新转化为政策宣传、乡村振兴的“新声代”。

    7月29日.jpg

    _79A0659.jpg

    _79A0660.jpg

    7月29日清晨,在大路坝区蛇盘溪村,悠扬的山歌伴着村民的劳作声回荡在山谷。“夏日炎炎水好玩,水里暗中藏危险,危险水域你莫去……”这首《家长监护要牢记》是刘国耀的最新创作。他将防溺水知识编成歌词,用传统五句子山民歌的曲调演唱,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这种形式很新颖,我们既能了解政策,又能感受传统文化。”谭家坪村村民刘姗笑着说。

    _79A0692.jpg

    7月29日(2).jpg

    刘国耀今年64岁,与山歌的结缘源于父亲。儿时,他常跟随行医的父亲走村串寨,父亲总爱哼唱山歌解乏。“那时候山路难走,父亲一唱山歌,脚步就轻快了。”刘国耀回忆,五句子山民歌特有的“七字五句”结构和诙谐风趣的内容,让他深深着迷,“有谈情说爱的,也有逗趣打闹的,唱起来就像在讲故事”。

    _79A0670.jpg

    五句子山民歌作为恩施州特有的民歌形式,末句点睛的创作手法独具特色。为守护这一文化遗产,刘国耀耗时数年整理1000余首濒临失传的原生态山歌,并在恩施“五句子”山歌传承基地(传习所)免费教学五年。

    在他的带动下,山歌成为当地村民劳作时的精神食粮。蛇盘溪村村民徐秋云说:“采茶、做农活时,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唱,感觉高兴、有趣、不太累。”

    如何让传统山歌贴近现代生活?刘国耀不断尝试跨界融合。他将乡村振兴、旅游推广等内容编入歌词,创作的《最美大路坝》《我们的咸丰》等新编山歌,成为当地文旅宣传的“有声名片”。“用山歌唱出家乡的风景和特产,更能打动人心。”刘国耀说。

    _79A0647.jpg

    但改编并非易事。为了一句押韵,他常反复推敲至深夜。“政策表述要严谨,既要准确又要合辙,有时一句词得改十几遍。”尽管如此,他乐此不疲,“山歌是活的,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流传下去。”

    _79A0686.jpg

    近年来,大路坝区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山歌+旅游”等模式,扶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目前全区已培养山歌传习者200余人,刘国耀的徒弟中不乏年轻面孔。

    7月29日11.jpg

    “刘老师是山歌的守护者和传播者。他无偿教学、以歌传情,让非遗真正‘活’在民间。”大路坝区党委副书记李芹仪表示,“下一步将打造山歌文化IP,让传统艺术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嗓子’。”

    7月29日(4).jpg

    夕阳西下,蛇盘溪村的院坝里又响起歌声。刘国耀和几位村民齐声唱响新编的山歌《幸福大路坝》,唱词里满是公路通村、电商进山的时代印记。


    关键词: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