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刘洪军)近日,咸丰县人民法院处理一起工伤赔偿纠纷,既守住了劳动者的“救命钱”,又给陷入困境的小微企业留了“生路”。
2024年8月,曾某在当地一家木制品加工厂打工时,不慎被机器绞伤手指,经认定为工伤后,劳动仲裁裁定工厂需支付9万元工伤保险待遇。可仲裁生效后,赔偿款迟迟没到账,曾某急得团团转,无奈之下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执行法官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查控,发现工厂账户空空如也。带着疑问,执行干警直奔工厂,刚到门口就听见争吵声。
“大雨淹了仓库,实在拿不出钱啊!”经营者赵某愁容满面。
“不赔钱,今天谁也别想开工!”曾某捂着受伤的手指激动地说。
眼看矛盾就要激化,执行法官立刻将两人分开,“背对背”调解。法官对赵某耐心分析:“分期支付既能让工厂维持运转,也能保住信誉,要是拒不履行,失信名单只会让生意更难。”转头又跟曾某算“情理账”:“厂子现在确实困难,逼得太急万一倒闭,赔偿款可能更没着落,不如给个缓冲期。”
最后,赵某主动提出分期付款计划,曾某也同意给予宽限。为了让双方都放心,法官对工厂的机器设备做了“活封”——允许正常使用,但严禁转移变卖。同时,协调人社部门先行垫付了部分赔偿款。没多久,首笔款项顺利到达曾某手中,车间的机器也重新运转起来。
恩施日报2025年8月27日第A06版:社会民生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