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耀在田间地头唱响五句子山歌。

刘国耀现场教学。
通讯员 杜迪纳 梁馨尹 田 瑞
清晨的咸丰县大路坝区蛇盘溪村,山雾缭绕,悠扬的山歌伴着村民的劳作声在山谷间回荡。
“夏日炎炎水好玩,水里暗中藏危险,危险水域你莫去……”这首《家长监护要牢记》是五句子山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国耀的最新创作。他将防溺水知识融入传统山歌的旋律中,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让政策宣传变得生动鲜活。
刘国耀今年64岁,用半个世纪守护五句子山歌的文化根脉,更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政策宣传、乡村振兴的“新声代”。
山歌启蒙:父亲的旋律,童年的记忆
刘国耀与山歌的结缘,始于儿时跟随父亲行医。父亲是乡村医生,常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崎岖的山路上,总爱哼唱山歌解乏。
“那时候,山路难走,父亲唱山歌的时候,我感觉脚步都轻快了。”刘国耀回忆道,五句子山歌特有的“七字五句”结构和诙谐风趣的风格,让他深深着迷,内容有谈情说爱的,也有逗趣打闹的,唱起来就像讲故事。
五句子山歌是一种形式结构独特的民间歌曲,运用赋、比、兴以及双关、夸张、对偶、反衬等修辞手法,极富概括力与艺术感染力。在语言运用上避雅求俗,将村言俚语入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2011年5月,恩施五句子山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守护文化遗产,刘国耀耗时数年走访乡野,搜集整理1000余首濒临失传的原生态山歌。同时,在咸丰县大路坝区蛇盘溪村五句子山歌传承基地培养了一批批山歌爱好者,从六十多岁的老人到十几岁的青少年。
在大路坝区谭家坪村的传习课上,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白发苍苍的老人和青春洋溢的青少年并肩而坐,你一句我一句,对唱改编后的政策宣传山歌。
“这种形式很新颖,我们既能了解政策,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谭家坪村村民刘姗笑着说。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得有人接着唱。”望着传习所里老老少少的笑脸,刘国耀欣慰地说。
山歌新唱:从田间地头到政策宣传
在刘国耀看来,五句子山歌不仅是文化遗产,更应融入现代生活。近年来,他尝试将乡村振兴政策,防溺水、交通安全等知识编入歌词,用传统曲调演唱,让山歌成为宣传的“新载体”。
“政策表述要严谨,既要准确又要对偶,有时一句词得改十几遍。”刘国耀说。
有时候,为了确保歌词既符合政策要求,又保留山歌的韵味,他反复推敲至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国耀创作的《最美大路坝》《我们的咸丰》等新编五句子山歌,不仅受到村民喜爱,还成为当地文旅宣传的“有声名片”。
“用五句子山歌唱出家乡的风景和特产,更能打动人心。”刘国耀说。
在他的带动下,五句子山歌已成为村民劳作时的精神食粮。蛇盘溪村村民徐秋云说:“采茶时,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唱,感觉高兴、有趣、不累。”
如今,大路坝区的五句子山歌不仅回荡在田间地头,也飞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在非遗展演、文化联欢会等活动中,刘国耀和徒弟的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非遗传承:从活态保护到创新传播
如何让古老山歌吸引年轻人?刘国耀的答案是:走进校园、拥抱新媒体。在大路坝区“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他带着孩子们学唱改编版《交通安全歌》,用轻快的旋律传递安全知识;在短视频平台,他发布五句子山歌教学视频,吸引众多粉丝。
“五句子山歌是活的,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流传下去。”刘国耀说。
当地政府也积极搭建传承平台。大路坝区打造“山歌+旅游”等模式,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已培养五句子山歌传习者200余人。
“刘老师是山歌的守护者和传播者。他无偿教学、以歌传情,让非遗真正‘活’在民间。”大路坝区党委副书记李芹仪表示,下一步,当地将打造山歌文化IP,让传统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夕阳西下,蛇盘溪村又响起五句子山歌声。刘国耀和几十位村民齐声唱起新编的《幸福大路坝》。
恩施日报2025年9月9日第A07版:文化旅游周刊-人文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