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罗田县凤山镇坚持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导向,紧紧围绕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中药材、黄花、蔬菜等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在“四季”增收上做文章,以“特”破局,夯实乡村振兴“底子”,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雨后的李家楼村,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在该村标准化金银花基地里,片片金银花田散落在村居山野间,村民在田间忙着采收金银花,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李家楼村党支部书记 刘迁移 目前我们的金银花基地引进了市场主体大别山药业,流转土地800亩,带动了161人就业。在这里就业人员最高的年收入达到了14000元以上。蚕桑基地引进的是罗田县胜丰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种植了蚕桑300亩,带动了58户130人就业,通过产业带动周边280多名村民就业。
眼下正是黄花菜的盛花期,虽然近期雾气朦胧,雨水不断,但阻挡不了白杨冲村群众采摘黄花的脚步,大家身穿雨衣、背着箩筐,在黄花地里采摘黄花。
白杨冲村村民 我在这里摘花,一年有8000元的收入,同时照顾了小孩。
白杨冲村党支部书记 童芳玉 我们这个黄花基地是2015年开始试种,经过这几年的摸爬滚打,已经发展到了近300亩,带动全村近180人在这里务工,户均增收大概6000元左右,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收入约10万块钱。
在凤山镇塔山河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射干花成片开放,成为夏日一道亮丽的风景。村民们应时而作,以地作纸,将勤化笔,忙碌着清沟排渍,让撂荒地化“土”成“金”。
塔山河村党支部书记 胡洪铭 药材基地面积是300亩,药材成熟期是两年,两年过后的经济价值每一亩在15000元左右,平均每天有30到40名农户务工,每年发放人工费80万元。
产业旺则乡村兴。近年来,凤山镇找准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与群众期盼的“契合点”,凝聚“绿色产业”合力,用活“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让沉睡的土地长出“绿叶子”,变成“金票子”,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主导产业“多点开花”,形成了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为群众铺就了一条“绿色致富路”。截至目前,全镇共流转土地过万亩,形成了中药材、黄花、蚕桑、茶叶、蔬菜、食用菌等六大特色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实现了“春采茶、夏收花、秋摘药、冬育菌”的四季轮作模式,特色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凤山镇党委副书记 晏虹娜 我们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写好三篇文章,延伸产业链条,建设中药材初加工厂,破“种强销弱”之困;深化利益联结,推广土地入股加保底分红模式,解“有田无利”之忧;强化党建引领,培育更多田秀才、土专家,补“能人缺乏”之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点带面,引导培育中药材、黄花、蔬菜等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不断打造优质特色产业,以产业促就业,带民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作者:黄林源 熊应彪)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