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在红莲型杂交水稻良繁基地建设暨国际合作推进会上,来自巴基斯坦、越南、印尼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红莲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资源创新、国际合作、产业化应用等议题展开专题报告,共同推进红莲型杂交水稻良繁基地建设和国内外交流合作。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作了题为《生物四性综合育种》的专题报告,回顾了我国百年育种史,强调必须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相融合,培育出“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及广适性”等四性综合较高的生物品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游艾青介绍了湖北省杂交水稻研究50年的成就与展望,总结在选品育种、技术推广以及研究历程方面的重大成就,并对未来杂交水稻的创新方向提出展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种质创新与国际合作成为本次会议焦点。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龚继明教授和朱仁山教授分别就水稻育种技术微观层面以及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品种选育与应用作了专题报告。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农学院植物遗传系主任穆罕默德·阿西法克教授介绍红莲型杂交水稻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示范推广成效和应用情况,肯定了在提升当地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来自越南和印尼的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土杂交水稻的发展状况与合作需求,期待能够引进更多的优质水稻,通过国际合作推动种业升级。
湖北衍升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烈介绍了我县建设红莲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优势条件,制种基地的建设进程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县围绕建成全国种业基地的目标,大力推动制种基地建设,流转储备土地近3万亩,培训制种能手近千名,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湖北种业安全提供了高质量品种支持。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武汉大学教授 朱仁山 国内外来了多家种子企业,这首先是对我们老品种和新品种的研发是非常满意的,有了他们的合作,那么我们罗田生产的种子就能在各个地方进行有序推广。罗田基地建设不仅是为了我们国内的省内的种业安全,更是为了“一带一路”友好国家种业安全,做出来我们的罗田贡献。
(作者:熊应彪 赵坦 实习生朱晓蝶)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