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不能锁在实验室里!”这是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刘安昌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60岁的他,深耕光固化材料与农药合成领域二十余载,不仅用技术突破打破行业瓶颈,更以十年校企合作的坚守,让实验室里的配方变成了生产线的“真金白银”——助力合作企业湖北固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增销售3000万元,今年更推动企业建成400亩生产基地及两条高端生产线。
14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刘安昌的实验室,瓶瓶罐罐间,他正俯身指导研究生做实验,目光专注而坚定。时间回溯到2015年,刘安昌与湖北固润科技前身开启合作,彼时企业高端引发剂完全依赖进口,成本高企制约发展。得知刘安昌已深耕阳离子光引发剂研发十余年,手握多项成熟实验室技术,企业负责人主动抛来橄榄枝:“我们缺好技术,你们有好成果,咱们一起把配方变成产品!”
从实验室500毫升小试的反复摸索,到工厂5吨反应釜量产的工艺优化,身为企业“科技副总”的刘安昌,每月雷打不动深入荆门循环产业园提供技术指导。如今,这套走出实验室的光固化材料技术,已广泛应用于3D打印、光刻胶、电子封装、军工等高端领域,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市场,更远销韩国,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这份“让科研落地”的初心,早在2000年就已扎根。彼时还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博的刘安昌,一篇科研论文被苏州一家农药企业关注,随后促成了一笔3000元的小型合作。“看着自己的研究能造福社会,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坚定了“科研要对接市场需求”的方向。
科研之路从非一帆风顺,却总有诚意与坚持照亮前路。2008年冬天,刘安昌与温州一家企业负责人约定洽谈合作,突遇大雪导致火车停运,对方竟辗转乘船赶往他的江西老家赴约。这份赤诚让刘安昌深受触动,也让他在农药领域的研究更加笃定——突破传统高毒产品局限,专攻低毒高效含氟农药。
多年攻坚下,他攻克11步反应的复杂合成路线难题,研发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品类,被完整保存在办公室电脑里。通过与山东、江苏、湖北等地企业深度合作,他成功将国外优质农药的生产工艺本土化,推动多项技术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大众对农药“高毒低效”的固有偏见。
从阳离子光引发剂到低毒高效农药,从3000元小项目到3000万大业绩,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刘安昌用二十年坚守践行着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如今,已届花甲的他仍奋战在科研一线,谈及未来,他表示团队将持续迭代技术成果,让更多实验室里的创新突破,成为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坚实力量。
编辑:熊展平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