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头条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89-3863-0727
    广告

    【恩施日报】“生态伤疤”变“绿色希望” ——恩施州加快构建绿色矿业发展新格局

    200-01-01

    阅读:0

    评论:0

    举报

    全媒体记者 曾 月 通讯员 张祖国 杨 颖 何 臻

    深秋至,万物华。俯瞰恩施大地,曾经的矿坑上植被茂密,斑驳的岩壁间草木葱茏……连绵起伏的青山褶皱里,每道被抚平的“生态伤疤”都诉说着一场跨越二十载的生态蝶变。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恩施州虽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却曾因“靠山吃山”粗放开采模式,面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诞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锚定航向。

    20年来,恩施州自然资源系统以破题的勇气与解题的智慧,在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中,构建起绿色矿业发展新格局。

    靶向施治

    ——“生态伤疤”重披绿装

    秋日阳光穿过刺槐树,在咸丰县曲江镇黄泥塘村的村道上投下斑驳光影。微风吹过,渐黄的槐叶簌簌飘落,织就一幅动人的乡村画卷。

    谁能想到,6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裸露山体?

    变化的背后,是恩施州立足新发展阶段交出的一份“两山”实践答卷。

    恩施州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其中,天然气、煤、硫铁矿、硒等资源储量居全省前列。然而,过往粗放开采利用模式留下一地“生态伤疤”,亟待治理修复。

    随着国家绿色矿山战略的提出,恩施州在四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原则,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定位中,持续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治理的矛头,首先指向难啃的“硬骨头”。黄泥塘村的黄泥塘采石场于2016年3月关闭。村民回忆:土壤板结得像铁块,一到雨天碎石随雨水横流,大风裹着粉尘四处弥漫……

    “这座矿山遗留的采坑虽小,但其所在的喀斯特地貌土壤层薄,常规修复方案难以奏效。”咸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1年4月,咸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黄泥塘采石场列入停产矿山生态重点修复项目,按照“一矿一策”要求,制订土地复垦与地质环境复合的生态修复方案。

    方案照着病灶精准开方:土壤贫瘠,采取先覆土后种植的方法,挑本土耐瘠、苗木成活率高的植物;资金紧张,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破坏、谁修复”原则,由地方财政与企业自筹各担一头;管理无序,建立“一矿一档”全程跟踪,从源头遏制增量、减少存量。

    3个月攻坚,4450株苗木全部扎根存活;3年精心管护,1.85万平方米矿区重披“绿装”。

    这样的蝶变并非个例。全州累计投入矿山复垦治理资金9200万元,实施建始县磺厂坪硫铁矿和学堂包煤矿矿山、宣恩县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鹤峰县走马镇铜坪垭采石场等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治理面积2.39万亩。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显著、矿山布局更加科学高效……一套成熟的治理保护机制,不仅促使恩施大地上的矿山“疤痕”愈合,更以此为起点,撬动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

    规划破局

    ——“方寸之间”挖潜增效

    连日来,建始县长梁镇江家垭村毛湖槽矿区的机器不停轰鸣,忙碌的生产节奏打破了乡村的寂静。

    2021年10月,建始县华辰聚鑫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拿到毛湖槽矿区的采矿许可证时,一年45万吨的初始产能,在同类矿山中并不起眼。

    恩施州矿产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区域特色明显,毛湖槽矿区属于大型矿山,受制于区域特点,守好生态红线的同时如何实现高效开发?

    “建设绿色矿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过程中,除了推进矿区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我们高度重视矿区社区和谐化。”州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责任人道出构建绿色矿业的深层意义。

    “绿色矿山建设中,开发水平的提高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生态、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统一。”建始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产资源管理股负责人说。

    毛湖槽矿区的突围,从一张蓝图开始。​“资源开发不是对自然的索取,而是与生态的共生。”建始县华辰聚鑫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金波说,绿色高质量发展是矿业发展风向标,矿山开工建设之前,就制订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这份初心,化作落笔的力量,形成一套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于一体的蓝图——

    规划设计图,确立高起点、高标准、全覆盖原则,统筹开发与保护全流程;资源利用图,采用台阶式分层开采和光面爆破技术,明确“增产不增耗”高效开发定位;减排路线图,按照“边开采、边复绿”动态修复模式,有效防控环境污染;管理制度图,构建“开采—利用—监测”动态监测体系,实现智能化规范管理。

    资源回采率提升12%、能耗较行业低15%、粉尘排放浓度较国家标准降低60%、资源利用率达95%……如齿轮般精密的规划,实现矿区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

    今年7月,毛湖槽矿区入选省级绿色矿山名录。经过近4年发展,这座新立矿山一跃成为省级标杆。

    “绿色+高效”的毛湖槽实践,正以点带面推动我州矿山企业结构整合、优化与重塑,让每一寸矿产资源释放最大价值。目前,全州已建成14家省级绿色矿山。

    共治共享

    ——“和谐矿区”惠及民生

    9月中旬,利川市柏杨坝镇西坪村一派丰收景象:连片的稻田铺成金浪,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秸秆;相邻的烟田刚收完,垄上还立着半截烟秆……

    三组村民向信韬站在自家田埂上,捻起饱满的稻粒:“这片地以前是采石场,去年治理好租给了市场主体,自己留了几分地种水稻。”

    今秋,西坪村丰收的底色,既饱含产业发展的活力,更彰显矿山治理的智慧。

    西坪村自然环境优美、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5座矿山和白鹭湿地自然公园。这些年,因矿山开采造成土地损毁、植被破坏、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当地和谐的生态画卷变成受损的“生态拼图”。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恩施州正加快构建绿色矿业新格局。找回生态平衡不仅是西坪村面临的挑战,更是区域矿业发展需要破解的课题。

    坐落于西坪村三组,于2012年停产的利川长发采石场是“生态拼图”中最刺眼的一块。2015年,当地曾对长发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因高寒气候和陡坡地形,治理效果不佳。

    2023年11月,西坪村组织矿区内有土地、山林的11户农户召开小组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最终确定“综合治理、产业融合、群众参与”治理方案。“立足长远发展,我们决定引导群众参与治理和监督,通过长效监督机制,打造和谐矿区环境,守住治理成果。”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固边坡到植草木,从出租土地到种植作物,村民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其中,让治理过程更合民心、更有成效。2024年9月,长发采石场完成治理通过验收,治理面积40亩。其中,26亩耕地出租给市场主体种植甜玉米和烤烟。

    “政府主导、企业担责、群众参与”治理机制,不仅改善了西坪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还让他们增加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益。​

    从粗放开发的阵痛到生态修复的重生,再到发展红利的释放,二十载探索,恩施州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显现,生动诠释了“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当矿山的灰色记忆被生态的和谐画卷覆盖,恩施州正以坚定步伐,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恩施日报2025年10月13日第A01版:要闻


    关键词: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