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金家田 杨璇
为破解重点项目临时用地难题、释放储备土地价值,咸丰县以十咸排涝渠整治工程为切入点,创新政府储备土地管理机制,通过“临时租赁”盘活闲置国有储备土地,既保障民生工程推进,也为全县“用、售、租、融”全链条盘活储备土地积累经验,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项目建设“双向共赢”。
此前,咸丰大道水厂与春晖学校间一宗国有储备土地长期闲置,而十咸排涝渠整治工程急需用地建设配套搅拌站。传统征地需耗时数月、增加成本,还可能拖慢工程进度,影响汛期防洪,二者矛盾突出。
面对土地闲置与用地紧缺的矛盾,咸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动研判政策,大胆探索储备土地临时利用路径。经充分合规性论证与审查,最终确定将该宗储备土地临时租赁给县水利局,专项用于十咸排涝渠整治工程的配套临时设施建设。这一举措实现“三重效益”:一是有力保障了水利工程的顺利推进,高效化解了临时用地紧缺的瓶颈;二是将“沉睡”的储备土地资源在空窗期加以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提升了土地在开发前期的社会价值;三是践行集约理念,无须为临时设施另行征地,减少土地资源消耗,契合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要求。
此次以“租”促活,是咸丰县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储备土地临时利用机制的重要实践。其意义不仅在于保障民生工程按时推进,更体现在三个方面——
拓展“用”的维度:改变储备土地“被动看管”的旧有模式,拓宽其在出让前的有效利用途径。
激发“租”的效能:验证了短期租赁在盘活存量土地、缓解临时用地矛盾方面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夯实“售”“融”基础:通过规范的临时利用管理,提升储备土地的维护水平与周边配套价值,为未来土地出让、抵押融资筑牢“价值基石”。
咸丰县将以此次试点健全储备土地“用、售、租、融”全周期管理机制,细化政策规范,明确临时利用范围、期限等,确保“利用合规、到期无遗留”;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动态调整“用、售、租、融”比例,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实现土地保值增值,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土地动能”。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