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梁馨尹 通讯员 廖振华
今年以来,县发改局坚持把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重点聚焦搬迁群众产业发展、易迁点基础设施补短板、灾后重建等方面,精准谋划、科学调度、高效推进,用千万元衔接资金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绘就乡村幸福新图景。
产业+就业双驱动 搬迁群众端稳饭碗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将衔接资金优先投向产业发展类项目,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举措,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让广大群众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黄金洞乡大沙坝村易迁安置区扶贫工厂扶持项目建设现场(资料图片)。
在黄金洞乡大沙坝村,630KVA变压器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黄金洞乡大沙坝村易迁安置区扶贫工厂扶持项目的关键一环。该项目投入60万元进行茶叶技改扩能提质增效,直接惠及安置区及周边150户600余群众,提升茶厂生产效率的同时在采茶的时候也可新增50多个临时岗位,“这几年家乡发展好,我在家带小孩、照顾老年人,全靠务农有点收入,现在村里建茶厂,我自家茶叶采了在茶厂就卖了,我还给老板说了,后面来茶厂工作,多赚一份钱。”村民刘大娘笑呵呵地看着施工现场。
要想富,先修路。在小村乡中心场村,一条新修的长1公里的产业路蜿蜒盘曲在山窝里。曾经,这里只有一条泥泞小路,周边40多户村民日常出行都要徒步1小时左右。每逢采茶季,只能背上背篓前往集市卖茶。得益于产业路改扩建项目,村里产业发展有了转机。村里张大爷告诉记者:“以前下雨天车进不来,茶叶只能靠人背,卖不了几个钱,现在路通了,收购商的车直接开到家门口,不够卖!明年我还要多开几亩地种茶叶。”
此外,清坪镇、黄金洞乡、曲江镇、高乐山镇等地还通过衔接资金实施产业道路提档升级、灾后茶园重建等多个项目,共计投入资金614万元,切实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服务设施齐升级 安置区变身幸福家
近年来,在衔接资金的有力支持下,安置区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教育医疗到休闲娱乐,从生活配套到产业保障,每一项设施、每一处服务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稳稳托起群众的居住感和幸福感。

活龙坪乡气窝坝易迁安置区屋顶改造施工(资料图片)。
“现在雨水直接就顺着屋檐流出去了,稳妥了!”看着正在翻修的屋顶,安置区的姚大爷满意地频频点头。
近段时间,活龙坪乡气窝坝安置区来了一组施工队,对易迁安置区屋顶进行改造,通过将屋顶改成斜面构造来解决下雨天积水、渗漏等问题,让群众居住更加安心。
另一处是活龙坪乡的海龙坪安置点,新建的杂物间地基已经打好,周边的村民喜笑颜开。“现在我们日常干活的东西都有地方放了,现在不用堆在家门口了,不用担心下雨打湿了”安置区的曾大娘竖起大拇指说。
除此之外,县发改局积极协调,将衔接资金合理投入黄金洞乡、高乐山镇等多个乡镇,用于安置区管网改造升级、农村道路修缮、公共基础设施维修更新等。截至目前,共改造升级管网约2km、新增变压器5座、安置区公共设施维修更新20余处、房屋整修30余栋……
从“出行靠走、看病靠等、上学翻山”到“家门口就业、下楼就锻炼、孩子就近入学”的转变,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全方位保障。
统筹推进强监管 衔接资金焕活力
县发改局按照“早开工、快建设、早见效”的要求,统筹推进高乐山镇安置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清坪镇大石坝村茶产业奖补、朝阳寺镇落马滩村易迁安置点灾后重建等项目,让衔接资金精准滴灌到乡村振兴的每一块土地。
在忠堡镇易迁安置点公共服务提升(电力迁改)项目施工现场,电力工人正在仔细地调配电路,该项目通过电力改迁,能有效排除周边4个村271户村民电力安全隐患,保障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

小村乡小村社区易迁群众就近务工。
今年以来,共实施了易迁后扶项目30个,争取衔接资金1980万元,覆盖全县11个乡镇(区),直接受益群众超过3.5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占比近60%,切实发挥出衔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
接下来,县发改局将持续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管,让衔接资金的使用更加精准高效,推动更多“小而美”“实而惠”的项目落地生根,真正让衔接资金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暖心钱”“发展金”,奋力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