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头条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89-3863-0727
    广告

    把唐崖的故事讲下去 一份跨越祖孙三代的承诺

    200-01-01

    阅读:0

    评论:0

    举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鲁腾

    通讯员 舒淑

    站在唐崖土司城址的石牌坊下,讲解员陈飞的嗓音温润有力。她手指石上浮雕,将“土王出巡”的往事娓娓道来,仿佛真让六百年的石头开口说了话。

    她的讲述,不只是职业的表达,更是一份跨越祖孙三代的承诺。

    陈飞的爷爷陈照南,是这片遗址最早的守护者。

    一个放牛娃出身的老人,近乎文盲,却凭着对城址一草一木的熟稔,见证了它从县级文保单位一步步走向“国家级”,亲历了申遗路上的点滴筹备。

    2014年3月26日,85岁的陈照南在最后一次清扫土司城后,突发脑溢血。弥留之际,他紧握孙女的手,留下最后的嘱托:“飞飞,别出去打工了,留下来,把唐崖的故事讲下去……”

    一年后,唐崖土司城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陈飞没有辜负爷爷。她戴上讲解证,接过那支无形的“守护之棒”,成为唐崖历史的当代传声人。

    申遗的成功,改变的不仅是城,更是人。

    为配合保护,包括陈飞一家在内的九十多户居民,从遗址核心区迁至唐崖集镇的安置小区。从农民到居民,身份的转变带来生活方式的震荡。

    今年六十岁的黄翠云,对此感受尤深。

    “刚搬进楼房那阵,连根葱都要花钱买,真不习惯。”她回忆道。那时的她,舍不得老宅,更放不下土地。

    转变发生在2016年,她的儿子成为景区观光车司机,女儿入职票务中心。看准游客渐多的趋势,黄翠云开起一家便利店。一家人围绕世遗,重新找到了生活的锚点。

    “高峰期时,我们搬迁户有近百人在景区工作。”她说。从“舍不得”到“离不开”,十年之间,黄翠云与唐崖完成了一场双向奔赴。

    十年一瞬,唐崖已非旧时模样。

    累计二十多亿元的投资,织就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亿元,民宿、餐馆从不足十家增至近百家。世遗的光,照亮了发展的路。

    围绕“世遗唐崖·森林咸丰”的定位,咸丰县正系统构建“一城一镇一画廊”的空间与业态布局:唐崖河历史风貌提升、水运功能恢复、水上项目更新,以及唐崖镇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一个民俗文化与民族记忆的集中展示区,渐次成形。

    站在爷爷曾经守护的土地上,陈飞望向唐崖河畔正在建设的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项目。她知道,自己不仅要讲好历史,更要让未来的唐崖,被更多人听见。

    而黄翠云,则站在自家便利店的门口,期待着明年博物馆的落成。“到时候,游客更多了,我们的日子,肯定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暮色渐起,石牌坊静立如初。

    城,在保护中重生;人,在发展中安顿。

    这一方山水的命运,因一方遗产而改变,也因一群人的坚守而熠熠生辉。

    湖北日报2025年11月18日第09版:恩施观察


    关键词: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