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田明书、杨慧)11月12日,一起因2万多元工资引发的劳资纠纷在咸丰县“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室得到圆满解决。
调解中,原告邢某出示证据,主张被告刘某拖欠其挖机工时等费用24812元。被告刘某则坚称2020年12月已从公司账户给原告支付了近2万元。双方情绪激动,争执不下,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原告说没收到,被告说已支付,事实真相扑朔迷离。”现场调解员回忆道。面对这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调解员没有简单地中止调解或强行裁决,而是采取了引导双方共同核实证据的策略。在调解员的耐心建议下,双方现场尝试通过查阅微信聊天记录、拨打公司财务电话等方式进行交叉印证。
为彻底查明真相,调解员给予被告充分信任和时间,让其立即返回公司财务部门查找当年的转账凭证和账目依据。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等待,被告刘某拿着刚查到的银行转账记录凭证回到调解室,证实公司于2020年11月12日向原告转了19800元。
在事实得以澄清、对立情绪消除的基础上,调解员顺势引导双方就最终确认的欠款数额和支付方案进行协商。最终,双方心平气和地约定了剩余款项的具体支付时间,并当场签订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调解协议。
本案是咸丰县深化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个成功范例。“法院+工会”模式将法院的司法权威与工会的群众工作优势相结合,为劳资双方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对话平台。它不仅有效纾解了法院的诉讼压力,更以柔性的调解方式修复了社会关系,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社会效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