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选优质种子。(全媒体记者 李维君 摄)
全媒体记者 卢树彬 李维君 通讯员 于斌武
谷雨时节,阳光穿过晨雾照射在咸丰县小村乡土地溪村的坡地上,地膜折射出银光,村民将裹着红衣的花生埋进松软的泥土里。
“红衣米花生得趁着地气回暖才能扎下好根。”小村乡土地溪村党支部书记伍戎帅已然成为种花生的专业人员,每到播种时节,她都会跟着村民一起按照间隔20厘米、一窝放2粒种子、呈双行排列的种植要领播种红衣米花生。
该发展什么产业?2021年,刚当选村支部书记的伍戎帅也没有头绪。
“这个花生吃起来是小时候的味道。”在一次走访中,伍戎帅吃到地道的小村红衣米花生,其过硬的品质让伍戎帅信心大增,当即决定把小村红衣米花生做成特色产业。
140多年种植历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咸丰县知名小吃……小村红衣米花生虽然实力雄厚,但也面临着种植规模越来越小,好品种濒临失传的发展困境。
得知伍戎帅要把小村红衣米花生当做村里特色产业发展,田北海、田北礼、邹银平3位老人毫不犹豫将10亩土地租给村集体经营公司进行试种。
从种植散户中收购种子,纯度无法保证。到哪里找大量纯种?“用我们选育出的提纯复壮种。”小村乡农技服务中心主任谢再胜及时伸出援手。
2019年,咸丰小村富硒红衣米花生品种选育项目入选恩施州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州科技局、湖北民族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小村乡政府联手合作,开启了咸丰小村富硒红衣米花生品种选育研究。
2022年,实验组成功选育出1个优良主栽品种,建立2亩资源圃,纯种资源有了保障。土地溪村集体经营公司购入选育品种,当年收获1500余公斤。
“我们的花生是‘双胞胎’,剥开全是两粒籽。”伍戎帅抓起一把花生种子,阳光下,花生的红色外衣泛着油润光泽,小巧浑圆的果仁,不过指甲盖大小。“生嚼清甜,油炸后配油茶汤,那叫一个香!”
小蛮腰、细纹路、薄红衣、味甘甜,硒含量达0.03-0.04微克/100克,蛋白质超25%,精氨酸含量居坚果类前列,这是小村红衣米花生的独特品质特征。
独特品质源于特殊气候,伍戎帅捧起一把土壤:“你看这些碎石砂砾,既保水又透气,就像给花生根系的天然呼吸机。”
小村红衣米花生生长在海拔1100米的二高山地带,蓝河支流日夜滋养,在蓝河蜿蜒的臂弯里,已扎根140余年。乡内受成土母岩、生物、气候等条件影响,形成以沙土、沙砾土或沙壤土为主的土壤。土壤热化程度高,土层深厚、疏松、富含有机质,且土壤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量不超过国家技术标准,非常适宜小村红衣米花生生长。
在土地溪村集体经营公司的带动下,不少农户也再次种上小村红衣米花生。目前,土地溪村已稳定发展种植200余亩纯正的小村红衣米花生。
“清坪镇在我们村引进种子试种植,但种植结果不尽人意。”伍戎帅说,清坪镇种出来的花生个头偏大、红衣偏厚、回甜味道也不明显,小村红衣米花生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
“到了别的地方就种不出我们这样的品质了。”受制于对环境的特殊要求,目前只有小村乡境内的小村、土地溪、兴隆沟、羊蹄、荔木、水杉坪等12个村能种植出品质上乘的花生。
为弄明白小村红衣米花生的生长环境和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地溪村集体经营公司的10亩种植地成为研究试验的原料取材地。202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团队在此取材,对花生品质进行深入研究。今年,咸丰县农业农村局又对田中的土壤进行分析。
除了如何保证纯度的种植谜题亟待解决,小村红衣米花生产业壮大的路上仍有重重难关。站在蓝河岸边,伍戎帅望着对岸成片的茶园叹气:“好地都种了茶,花生只能种在边角地。”受制于种植区域局限,尽管价格连年攀升,但规模扩张始终缓慢。
“我们也在探索‘茶果间作’模式和花生、白术轮作模式。”小村乡农技服务中心主任谢再胜介绍,全乡也在想办法破解用地紧张难题,去年整治的300余亩撂荒地就种上了花生。
恩施日报2025年4月25日第A08版:建功示范区 谱写新篇章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