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人:
恩施扬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周金福
恩施扬琴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包涵
学艺地点:
恩施女儿城土家族民俗博物馆
37:02
戳视频一起和周金福走近恩施扬琴的艺术世界↑
恩施扬琴的由来
在“琴书类”曲艺中,恩施扬琴与四川扬琴、贵州扬琴、云南扬琴有着很深的渊源,不仅在音乐唱腔方面,还在表演形式上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各具特色。
清朝同治五年(1866),恩施咸丰县丁寨人秦云龙任四川候补通判,纳京城歌妓康氏为妾,于是扬琴这一演唱形式便随康氏进入四川秦氏官府。同治十年(1871),秦云龙夫人刘氏回乡,又将扬琴这一形式带回咸丰县丁寨。扬琴入咸丰后,先在秦氏家族及至亲好友中传唱,继而流传到丁寨堰家湾秦家、青树岗邓家、土地坪游家、尖山混水荡覃家、城关“中和堂”药铺刘家,并逐渐地在恩施地区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著名扬琴艺人詹子范之父,在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曾任贵州遵义知府。返乡时,詹氏义子把扬琴这一演唱形式带回恩施。
关于扬琴传入恩施的历史,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在光绪年间,一位来自四川的张先生将扬琴带到了恩施;另一种说法则指出,在清朝(具体年代不详),一位扬州的丝线商人将扬琴传播到了恩施。
传统上,扬琴的演奏者多为文人学士和商贾,他们通常自视为高雅之士。因此,历史上扬琴从未形成职业化的演出团体,也没有出现以演奏扬琴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不参与喧闹的堂会,不常在茶馆表演,也不进行公开演出。扬琴的演奏活动通常仅限于亲密的朋友、邻里以及琴艺知己之间。因此,扬琴爱好者之间流传着“曲唱五更鸡,非友不玩琴”的说法。
恩施扬琴的表演形式
恩施扬琴的演唱,不搭台、不化妆、无表演。多在夜闲人静之时,于深宅、古庙中演唱。演员自操乐器,围桌而坐。曲目按生、旦、净、末、丑、副、杂递唱,故事进入高潮或结尾时,众人合腔渲染气氛。

图片来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
恩施扬琴的音乐源自四川等地的扬琴艺术,传入恩施地区后,融合了当地丰富的民间小曲,逐渐演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扬琴是恩施扬琴的主要乐器,居各伴奏乐器之首,艺人称操扬琴者谓“坐统子”,有指挥诸乐器之意。碗琴(由桐树疙瘩挖空而成,音色介于板胡与高胡之间)则是显示其风格色彩的特性乐器。三弦、月琴、二胡、京胡、鼓(由竹节制成)、尺(即简板)同为伴奏乐器,与扬琴等合称为“八音”。

恩施扬琴伴奏乐器 扬琴;图片来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