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蔡俊、通讯员刘洪军、胡艳)在劳动争议案件逐年攀升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企业生存发展?近日,咸丰法院通过运用执行和解机制,成功化解一起涉企欠薪纠纷,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生动的司法实践样本。
2021年,谭某入职某运输公司担任财务会计。受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陷入困境。谭某收到解聘通知时,公司已拖欠其工资及补偿金累计10万元,他愤而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生效后,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由于该运输公司资金链断裂,无法兑付谭某的工资及补偿金。
公司负责人坦言:“不是想赖账,实在是资金周转困难。若能暂缓执行,有信心半年内恢复经营。”谭某则态度坚决:“拿不到钱就让企业破产!”
面对这一困局,承办法官创新采取“放水养鱼”执行策略。经过多轮磋商,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公司当场支付3万元,剩余7万元分两期履行。3个月后,该企业不仅全额清偿债务,恢复正常经营,还新增就业岗位近20个。
近年来,面对涉企纠纷,咸丰法院通过建立执行风险评估前置、企业经营诊断把脉、分类处置精准施策“三步工作法”,结合“信用修复”“执行和解”等柔性措施,帮助多家企业重获生机,实现了“办理一个案件、救活一个企业、稳定一方民生”的司法效果。
湖北日报2025年5月20日第09版:恩施观察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