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文朝顺

群山环抱,林木苍翠。
盛夏时节,走进高乐山镇白地坪村3组,26个大棚一字排开。
“这是今年刚育的黄精苗!”大棚里,基地负责人邢爱明正领着工人在苗床上拔除杂草,看到一株株幼苗长势良好,内心十分激动,“200万株黄精苗已被重庆巫山预订完!”
邢爱明,该县高乐山镇白地坪村1组村民,曾长期在外务工,开过劳务公司,干过路桥工程,建过苗木基地,也与中药材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2年,在投资建立苗木基地之初,村里一位陈姓老者建议在林木间套种药材,并赠与10斤黄精种子。邢爱明不以为意,零散地种在田间地头,后来不了了之。
直到2020年,机缘巧合下,邢爱明结识了一位多年在咸丰从事中药材种植销售的安徽籍樊姓老板,并参观了其中药材基地,综合考量下,心中才萌生规模发展中药材的想法。
作为“华中药库”的恩施州,丰富的山水资源和独特的富硒土壤,为中药材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悠久的种植历史也提供了一定的技术经验。

“当时还不晓得什么药材比较有种植前景,我在云南、贵州等地跑了好多次,才定下来要规模发展黄精。”邢爱民说。
北有人参,南有黄精。黄精,多年生植物,具有补血生津、补肾健脾等功效。邢爱民指着大棚里的黄精苗介绍,所育品种为六至八叶盘形黄精和鸡头黄精,都是恩施特有品种。
2023年,邢爱明毅然决定在本村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药材种植基地,专注于黄精育苗及种植推广。
黄精的繁殖有两种方式:根状茎和种子。邢爱明主要选用后者。
“提根防病是关键。”邢爱明每天早出晚归,亲自配肥洒水,精心呵护。一提起育苗技术就一套一套地,根腐、炭疽、茎基等病及鼻涕虫、红蜘蛛等虫害防治也是得心应手。
短短一年时间,邢爱明的基地便达到100亩的黄精种植规模,其中,苗床占20余亩。看着抽枝发芽的成片黄精苗,邢爱民预测年底能够实现增收100万元,四年后可达500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已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30余人。村民除了获得每年每亩300元的租金,还可以到基地务工挣些散用钱。

“每天都有活儿干,一个月能获得2000元以上的务工收入,一年也能为家里多增收几万元。”该村三组村民王志立将5亩多地全部流转发展中药材,自己还常年在基地务工。
白地坪村地处咸丰东南郊,距县城3公里,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农家乐遍地开花,可谓县城后花园。
黄精除了入药,还可作为日常保健、食疗养生之材,可煮粥、煲汤、泡酒等。基于黄精药食同源的特点,邢爱民还将利用便利的区位优势和现成的特色产业,带领村民一起抱团发展,发动本村农家乐推出滋补养生餐,延长产业链,助力打造“一村一品”。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