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冉洁)以前“一判了之”的审理模式,往往难以真正解开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结”,甚至可能埋下矛盾激化的隐患。咸丰县人民法院坪坝营法庭探索建立了“诉前联动化解、诉中精细管控、诉后暖心回访”的全链条工作法,推进家事纠纷诉前联动化解。

诉前联动化解。构建“法院+”联动格局,推动纠纷调解关口前移。与辖区妇联、综治、司法所、派出所、社区(村)委会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通过普法讲座、有奖问答、短剧说“法”、视频宣传等活动打造普法宣传阵地。法庭还会向镇党委政府提供家事纠纷矛盾堵点、难点及解决的参考方案,通过信息互通共享,引起镇党委政府对家事纠纷的关注,助力纠纷解决。联合家事调解员对家事案件进行风险评估和类型化甄别,对于婚姻危机、抚养费争议、简单继承等适宜调解的案件,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优先引导至设在法庭的“家事调解工作室”或协作单位的调解平台。对有风险隐患的家事纠纷,一经发现及时向各协作部门报送,联动协作,将矛盾化解在诉前,避免因进入诉讼程序带来更大的矛盾。
诉中精细管控。当案件进入诉讼程序,法官会摒弃简单裁判,实施精细化管控,在查明事实、适用法律的同时,注重情感的修复与权益的实质保障。通过打造圆桌式家事审判庭,营造平等、温馨的庭审氛围,对未成年人抚养状况、当事人情感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等背景进行深入走访调查,为裁判提供更全面的“事实拼图”和“情感画像”。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案件中,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确保未成年人真实意愿得以表达和尊重。通过发布《家庭教育指导令》、裁判文书后附法官后语等强化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
诉后暖心回访。裁判文书不是终点,法庭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建立常态化诉后回访机制,检验解纷效果,预防矛盾反复。为避免出现“案结心未解,案结事不了”的情况,干警们会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联合社区回访等方式,主动了解排查带有风险隐患的案件和当事人。对回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类处理,防止“一案结多案生”。对一些普遍性需求,反馈给妇联、民政、教育、社区等部门,推动建立针对困难家庭、困境儿童等的长效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巩固家事解纷成果的社会合力。
随着全链条工作法的实施,实现了“四提升、三降低”——纠纷化解率、案件调解率、当事人满意度、社会关系修复效果提升,案件上诉率、衍生诉讼发生率、涉家事信访率降低,达成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