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宗波
放眼恩施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仍面临多重挑战,资源家底不清、保护理念较为滞后、技术开发利用形式单一等问题亟待破解。
文化遗产守护,首在“心中有数”。若家底不明,保护便如无根之木,这需要以文物普查为抓手,加强文化遗产定期复核和监测,对已登记遗产实施常态化跟踪评估与数据对比分析,为动态更新保护措施、精准施策夯实基础。同时,时刻关注散落民间的文化遗产,强化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抢救,扎实做好尚未登记和新发现的文化遗产线索的调查、收集、登记,建好数据库,让每一件瑰宝都有“身份”、有归处,切实消除保护盲区。
守护之要,贵在“心有敬畏”。需秉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既要“守”字当先,依托博物馆、非遗工坊等载体,保存并保管好文化遗产,防止因疏于管理而消亡;又要在“护”上下功夫,谨防管理和干预过度,尽可能维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避免遭破坏而失真,护好文化遗产。同时,推动非遗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增强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同。
当然,真正的守护,要落脚在活态传承上,在合理利用中激活文化遗产。为此,要找准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方式,比如让文物陈列与研学游携手,将非遗技艺嵌入文创产品,在多业态的融合互动中推动多元价值共创,由此实现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日益蓬勃发展,科技正为文化遗产保护打开新窗。鉴于此,要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和科技“联姻”,通过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赋能,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的守护是一场毅力和智慧的持久战,要防止文化遗产的有形流失,更要警惕文化记忆的消解。以摸清家底筑牢根基,用守护并举把准方向,凭活化利用激活潜能,在信息科技手段的加持下,我州文化遗产必将既守得住形,又护得住魂。
来源:《恩施日报》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