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彭信琼 通讯员 杜迪纳 向 东
盛夏七月,驱车行驶在咸丰县高乐山镇梅子坪村至老里坝村的乡间公路上,宽敞平整的路面让人尽享自由行驶的惬意。
曾经,这条进村路坑洼狭窄,卡住了发展的咽喉。如今,拓宽改造后的公路不仅畅通了物流、人流,更打开了村民的“心路”。从行路难到产业兴,从脏乱差到美如画,老里坝村的蜕变,是咸丰县以交通之变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破局:以路为媒,打通发展“任督二脉”
老里坝村地处高乐山镇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曾因交通闭塞、产业薄弱长期陷于发展困局。
“路窄坑深,客商不愿进村,农产品运不出去。”村民的抱怨,成为老里坝村党支部书记何铭佳上任后的第一道必答题。
他挨家挨户走访,发现10公里的进村主路年久失修,会车难、积水深,是“卡脖子”难题。找到问题后,他多方奔走,争取到近300万元资金,启动公路提档升级工程。3个月后,加宽路基、拓宽路面、新建排水沟,项目有序推进。
村“两委”趁热打铁,安装太阳能路灯150余盏,新建1座信号基站,解决了42户农户通信信号盲区问题,网络覆盖率提升至99%;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支持,将四组曾家湾、五组陆草湾、一组堰坎上3个院落纳入青菜沟水库集中供水范畴,解决了村民“看天吃水”的难题,还完成了十二组通组道路路基扩宽项目。
焕新:党群共治,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交通瓶颈突破后,人居环境整治成为何铭佳的第二道必答题。
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村“两委”成员深入各院落,召开板凳会征集民意。
“村里干净了,住着才舒心。”
“用鹅卵石砌花坛,既美观又保留了乡土韵味。”
“高坎地段要筑挡土墙,安全又整齐。”
……
民声汇聚成行动力。村党支部抢抓时机,创新工作方法,推行“水泥奖补+互助赶场”模式,村委会提供材料,村民投工投劳,党员带头组建互助小组,逐户推进庭院改造。
“多亏邻居热情帮忙,我家的院子才能变得这么漂亮。”生基坪院落黄桂梅的庭院在邻里协作下焕然一新。
曾家院子的预备党员李雪提出的“共享用工”建议在全村推广,实现劳力高效调配。
在“互助赶场”模式下,全村90户村民积极参与,累计投工投劳500人次,打造出4个示范院落,村容村貌实现“颜值”“气质”双提升。
兴业:特色种养,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环境变美了,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由于产业基础差、区位优势不明显,老里坝村集体经济一直很薄弱。虽然发展有油茶、白茶、烟叶等产业,但特色不明显,富民增收效果不理想。
于是,何铭佳另辟蹊径,在“特色”上打起主意。
今年,村“两委”引进新品种草莓、番茄,依托沙壤土优势试种2亩,预计增收5万元,村集体经济将实现“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盘活千亩林地资源,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户”联动机制,发展油茶600亩、中药材200亩,带动210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实现户均年增收1万元。
如今的老里坝村,公路成网、产业成链、庭院成景,朝着“绿富美”加速蜕变。
“老里坝起步晚,唯有以群众需求为号,以实干为要,才能变‘短板’为‘跳板’。”何铭佳坦言。
恩施日报2025年8月5日第A02版:时政要闻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