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孙思 冉洁
8月7日,立秋时节,田野间,饱满的谷穗正垂下沉甸甸的期待。
咸丰县坪坝营法庭里,另一种关乎人心安宁的“秋收”也正悄然进行。
干警们以耐心、智慧与担当,在纷争的田地间深耕细作,静待心结舒展。
故事要从一场未能结果的婚约说起。
2024年王某经人介绍认识了同村的张某,双方确认恋爱关系并在不久后举行了订婚宴,王某为张某支出5322元用于购买订婚时所需的物品,并向张某父母支付了彩礼6.8万元。
订婚后,张某以各种理由向王某索要财产29922元,2025年3月双方因性格不合分手。
花开有时,聚散有度,彩礼承载了对未来的期盼与祝福,但当缘分难续,曾经的承诺该如何收场?
曾经承载祝福的彩礼,成了分手时的牵绊,王某一纸诉状将张某及其父母告上了法庭。
开庭当天,法官考虑到双方系同村邻里,若一味判决难免结下更深的心结,遂决定组织庭前调解。
调解室里,两家人终于敞开了心扉。
女方父母红着眼眶细数女儿的乖巧,认为女儿在退婚一事上没有过错,坦言并非不愿意退还彩礼,只是气不过男方未曾通过媒人上门沟通,反倒直接诉诸法庭。
男方父母也叹着气说起挣钱的不易,回忆起两家曾有的和睦往来,话语间少了对峙的尖锐。讲出心里话后,双方渐渐冷静下来。
听完双方的陈述,法官敏锐地把握了案件的“症结”:症结不在彩礼数额,而在“情理”二字。
当即,法官请来媒人到场,以“法律为纲、乡情为络”搭建调解桥梁,构建起“法律框架+乡情调解”的解纷机制。
比对双方交往期间转账记录、核算共同生活开销、细化赠礼性质,并请媒人从乡俗礼节出发劝解双方各让一步。最终在法理与乡情的双重调和下,两家终于达成一致的调解意见:女方于三个月内返还彩礼6万元,双方息诉止争。
签下调解书时,法官轻拭额角汗水,窗外的秋风恰好吹进调解室,窗内两家人的眉头也正随这初临的秋意渐渐舒展。
这一案件的成功调解,破解了“分手即反目”的情感困局。
那些曾深陷彩礼纠葛的当事人,如今偶遇时已能笑着互问:“今年秋收几担谷?”
这寻常寒暄背后,是法理与民情共酿的醇厚,比秋风更解愠,比稻香更绵长。
而坪坝营法庭的“秋收”,仍在继续。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