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毛国寅 彭信琼 李维君 通讯员 刘艳利
初秋时节,走进咸丰县坪坝营镇梨树垭村,多肉植物美化的乡村庭院令人驻足,越南务工返乡村民开办的养猪场里生猪膘肥体壮,平安乡村建设带来新气象,到处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场景。
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如今呈现强村富民的全新面貌,梨树垭村吸引记者前往探寻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激活强村富民“新引擎”
过去,梨树垭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咸丰县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入驻梨树垭村后,与村“两委”一起走访查明该村贫困原因:村里大多是小块而分散的坡地,很难发展大规模农业产业,加上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全村空心化严重。
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形成共识: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农民富裕、乡村繁荣的关键,要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近年来,全村整合闲置土地300亩,带动村民种植藤茶、杨梅及富硒土豆等特色作物。村民“柳妹”黄柳是该村走出的大学生,她带着河南籍丈夫回村种植辣椒、土豆,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带动村民就近就业500余人。从越南务工回来的村民郑治友与人合伙开办养猪场,年出栏生猪约8000头,年产值约1700万元。
梨树垭村盛产杨梅,过去村民只能在路边摆摊叫卖,收益较低。但该村海拔较高,杨梅成熟上市时间晚,价格也较低,具备“短板变优势”的潜力。近年来,每到杨梅成熟季节,该村就积极宣传引导游客前来体验采摘,生意火爆。采摘季过后,工作队与村“两委”还邀请生产果酒的企业到村里批量收购尾果,让村民再增加一笔收入。过去,村里的杨梅是卖不掉也吃不完,如今却变成了“香饽饽”,村民在家门口坐收“活银子”,游客和企业也得到了实惠,可谓皆大欢喜。
激活“引擎”,乘势而上。去年,该村成立村级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技能培训5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12名,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销售额100余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
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
咸丰县委政法委驻梨树垭村第一书记冉希带着记者驾驶小汽车爬上山顶,来到该村饮水补短板工程施工现场。
前段时间,群众反映自来水不仅水量减小,还有较多杂质,冉希将这一情况上报后,咸丰县委政法委负责人要求必须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不仅协调有关部门找到了一处优质的山泉水作为补充水源,还及时落实了饮水补短板工程项目资金,目前已安装好一套全新的过滤装置。
“你们村真奢侈,连冲厕所都是这么清亮的山泉水!”咸丰县水利局一名技术人员到村里施工作业时,说出这句玩笑话,引得村民开心大笑起来。
去年,咸丰县委政法委协调衔接资金及各类专项项目资金283万元,新建日处理5吨的污水处理终端3个,改扩建产业路3公里,硬化通组公路2.2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80亩。
该村还大力开展“清洁家园”行动,积极倡导以庭院“小美”促进乡村“大美”,激发广大村民的内生动力。村民袁应祥自费购买模具浇筑大象模型,还修建起鱼池,在自家庭院打造出“象群”引流水的景观,与葡萄藤、鱼池、花园等串联成景观带,成为村里一处独特的风景。村民陈小红打造的“多肉小天地”,不仅扮靓了农家小院,更成为村里的网红打卡点。还有村民见缝插针、就地取材,将废旧轮胎改造成花盆,用鹅卵石铺就小径,用竹篱笆围起小菜园,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幸福生活新图景,带来乡风文明新气象。该村坚持开展“最美家庭”“好媳妇”评选,组建村级文艺队,举办农民丰收节、孝老爱亲活动,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构建平安乡村新格局
走进梨树垭村,村头电子显示屏上,“平安是最大的效益,稳定是最美的环境”的标语十分醒目。过去,梨树垭村曾是远近有名的“矛盾村”,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时有发生。
近年来,咸丰县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政法职能优势,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大力推动村庄从“管理”向“善治”转变,该村已连续两年实现“零电诈、零上访、零刑案、零事故”,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四零村”的秘诀是什么?梨树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显峰认为,成立村级调解委员会是关键。
陈显峰是州人大代表,也是今年被表彰的州级劳动模范,对当地的情况十分清楚,加上作风扎实、处事公道,村民都认他、信他、服他。由他牵头成立的村级调解委员会,成为调解村民矛盾的中坚力量。
同时,在咸丰县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助力下,梨树垭村通过数字赋能提效,建立村级微信群,开通“智慧村务”平台,在村里安装15个监控摄像头,还组建起义务巡逻队,多措并举,让电信诈骗、小偷小摸等现象销声匿迹。
该村还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减少不必要的矛盾纠纷。“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些事情无非就是想开点、少说点、看淡点”,这样的观点逐渐成为村民共识,更是对该村“矛盾不出网格”的生动诠释。
恩施日报2025年8月12日第A01版:要闻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