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杜迪纳 通讯员冉维
“没想到不用打官司,也不用跑远路,他们直接上门就把我们的纠纷解决了!”近日,在唐崖镇一处农家院里,村民覃某在调解协议上签下名字,终于露出了笑容。
今年以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创新劳动争议调解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动、流动仲裁、裁调对接等举措,成功化解多起劳动争议案件。这些举措不仅帮企业省下大量应诉成本,还让劳动者实实在在感受到“维权有门、办事暖心”。
“一站式”联调,为企业卸下“诉讼包袱”
2025年2月,咸丰县“一站式”劳动保障维权中心迎来一场特殊的联席调解。县人民法院、仲裁委、工伤认定部门首次坐在一起,共同处理两起棘手的工伤保险待遇纠纷。
两名农民工在某建设工程公司项目工地受伤并评定为九级伤残,因分包自然人拒绝支付待遇,导致仲裁未能达成一致。企业无奈起诉至法院,本以为要经历漫长的诉讼流程,却没想到“一站式”平台迅速启动“调裁诉”衔接机制。多个部门协同研判、共商方案,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省时省力,还保住了企业和工人之间的和气!”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
仲裁员“跑”起来,矛盾不出镇、解决在基层
2025年3月,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运用流动仲裁机制,联合唐崖镇平安办、司法所及村委会,成功调处一起务工受伤赔偿案件。
村民覃某在参与高速公路项目伐树时受伤,企业未出庭应诉,仲裁员通过信息化平台溯源发现总包方已投保商业保险,具备调解基础。仲裁员主动联系企业并上门调解,最终达成赔偿协议。
“我们多跑腿,群众就能少跑路。”仲裁员一边整理案卷一边说,“纠纷解决了,还不伤感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社+工会”联手,把法治课送到企业身边
同样在3月,县“人社+工会”劳动争议裁调工作室高效处理一起因未签劳动合同引发的双倍工资争议案。
企业员工唐某通过“一站式”维权中心提出诉求,案件迅速转入裁调工作室。调解员采取“情绪疏导+法理情融合”方式,帮助企业认识用工风险,引导劳动者理解企业困难,最终双方签订调解协议,企业承诺补签全员劳动合同。
“你们这是在帮企业规范管理,不是来找麻烦的!”企业负责人坦言。
如今在咸丰,劳动争议调解早已不是冷冰冰的程序。它成了有温度的服务、看得见的信任、心贴心的沟通。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制创新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让劳动者安‘薪’,让企业安心,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