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宏
岁月在历史长河奔腾,唐崖土司城穿越600多年时光静静矗立在唐崖河畔,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处久藏鄂西南深处的遗址,正向世人讲述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在纪念唐崖土司城址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我随州作协采风团再度前往,满怀深情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踏上古朴的青石板路,我渐渐放慢探访的脚步。这里历经数百年岁月沉淀,承载着鄂西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珍贵印象,是土司治理模式的史料物证。
明天启1621年至1627年,十二世土司覃鼎几次奉命率兵入川参与平定“奢安叛乱”,战功卓著。朝廷为表彰覃鼎功勋,赐皇令,提升其级别,授唐崖宣抚使职,以武略将军任事,允许扩建其治所,敕建大方平西将军“帅府”一座、牌坊一座,天启皇帝朱由校手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坊名。如今,其威仪仍在。唐崖土司城也随之得以大规模扩建,自此鼎盛于大西南。
静心抚摸唐崖土司城的断壁残垣,依稀能感受到当年它是何等恢宏。天然壕沟占地面积74万平方米,城内主体面积35万平方米,凭借山地格局,因势利导,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难怪考古学界泰斗张忠培考察后,竖起大拇指盛赞其为“小故宫”。
这座鄂西南单体面积最大的土司城遗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城邑。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具备完善的主体功能与综合设施配套。与之匹配的帅府、衙署、官言堂、左右营房、牌坊、码头、排给水系统、古井、书院、存钱库、碗厂、跑马场、万兽园、花园、祭祀庙宇等设施,蕴含着土司文化和汉文化元素融合的内涵。
沿着布满青苔的石阶行走,在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专业人士解惑下,我领悟到它隐喻的美学奥妙:坐标充分展现出古人乐山乐水的理念;整个城址四面环山,东为青龙山、南为朱雀山、西为白虎山、北为玄武山,这并非某种意义上的风水玄学,而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依托周边山形建造的城址,精心突破地域局限,注重包容中原都城意象,营造建筑风格与自然空间相协调的格局,处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毋庸置疑,唐崖土司城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科学吸取了诸多汉文化元素。石牌坊、石墓葬等即是汉族建筑形式的升华;石牌坊上突出的魁星踢斗、独占鳌头、舜耕南山、萧史乘龙、渔樵耕读等传奇图案,颇具汉文化色彩;牌坊、石人石马、石鸟、金凤献瑞等神话雕刻,浮雕、透雕、镂空雕等都展现了娴熟的汉族工匠技艺。
事实上,唐崖土司城实景布局的设计和建筑装饰,还创造性地融入了本土文化因子,如土王出巡的装饰符号和唐崖的花草、鱼鸟系列图案。
遗址东北角的张王庙又称桓侯庙,相传主祀蜀国五虎上将张飞,寓意其神灵出巡唐崖,卫城护麦,佑一方安宁。张王庙始建于明万历辛亥年,这成为唐崖土司文化深受汉文化影响,凸显敬祖、尚耕、崇武的有力实证。
值得关注的是,唐崖土司城城墙也暗藏玄机。周围天然壕沟为第一道防御,核心区人力砌垒的城墙为第二道防御,衙署区围墙为第三道防御,实施叠加防御策略,进可攻退可守。
这是一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我站在青草覆盖的遗址上,仿佛看见它迈着矫健的步伐,阔步从武陵山区的无边丛林走向国际舞台。
恩施日报2025年10月4日第A08版:文化旅游周刊-清江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