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全媒体记者覃嶺)10月10日,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到唐崖镇燕朝小学,为29名小学生颁发板凳拳“小小非遗传承人”荣誉证书。

板凳拳是由操练者单手或双手持凳,运用挂花、撞击、扭凳等一系列动作组合而成的一套拳术,共有36个攻防架势。自2016年起,唐崖镇燕朝小学将板凳拳纳入少年宫兴趣课程,在全校推广拳法、棍术及相关招式。2018年5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拳传承基地”在该校挂牌。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俊法在燕朝小学授课近十年。“现在每周有十二节课,覆盖一至六年级,今年最少有370多名学生参与,最多时我带过780多人。”
“刚开始学是想锻炼身体、磨炼意志,现在越来越喜欢。特别是‘切’这一招,做起来感觉自己像个超级英雄,特别威武!”唐崖镇燕朝小学学生严胤麟练习板凳拳已一年有余,“我想一直练下去,越练越好,把板凳拳发扬光大。”
据了解,全县已评选出128名“小小非遗传承人”。唐崖镇中心幼儿园是此次获评最多的学校,涵盖草把龙、花灯、藤编、土家刺绣和板凳拳五项非遗内容。
唐崖镇中心幼儿园园长丁雪表示:“自2019年起,我们就开设了草把龙、板凳龙、花灯、传统编织、民俗表演和土苗绣活等特色课程。老师们通过提炼、加工和编排,将这些课程系统传承。同时,在教室环境创设和校园大环境中,也融入这些文化元素,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理解本土文化魅力。”
近年来,咸丰县坚持“分层推进、因校施策”,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逐步构建起“传承基地为依托、非遗项目为抓手、丰富活动为支撑”的实践体系。目前,全县已建成10个特色非遗传承基地,重点推广南剧、板凳拳、踩高跷、板凳龙等12项本土非遗项目,覆盖1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6所幼儿园,每年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超200场,惠及师生3万余人次。
“咸丰县是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袁秋晴介绍,“我们推动‘非遗进校园’,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大师,而是遵循‘先了解、再热爱、后传承’的规律,为传统文化播下种子。激励他们从‘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传承者’,让非遗传承更有后劲。”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