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曾 月 通讯员 汪 波
今年6月以来,强降雨轮番侵袭恩施大地。雨水裹挟泥沙奔涌,河道水位暴涨漫溢,土质边坡饱水失稳……汛期地质灾害,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区域发展的“心腹之患”。
面对这场汛情大考,州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闻“汛”而动,以“汛”为令,组织全系统构建“州级统筹、县级落实、网格兜底”三级联动防线,利用“人防+技防”手段,助力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隐患排查和灾后重建。
今年汛期,全州共上报地质灾害37起。全州自然资源系统紧急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区域群众1443户3825人,其中成功避险17起,避免潜在伤亡50户148人,避免经济损失685万元。
群防群测体系
——1792名地灾“吹哨人”筑牢防线
6月17日是入梅首日,我州遭遇强降雨天气。与此同时,全州1792名地灾“吹哨人”严阵以待。
6月17日下午,州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全系统对地质灾害防范进行调度和部署,构建“州级统筹、县级落实、网格兜底”三级联动防线,加大群防群测力度。同时,结合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对全州2639处隐患点发出预警通知。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防御能力和水平是高效处置灾害事件的关键一环。
首轮防汛仗就此打响。
“先去一组的滑坡隐患点,那附近有6户农户。”6月18日12时,鹤峰县中营镇三家台蒙古族村地灾群测群防员部先茂接到暴雨预警信息后,紧急组织力量赶往蒙古族村一组。
6月19日22时45分,雨势急促,一组滑坡隐患点约1万立方米的山体轰然滑落。“附近5栋房屋受损,交通中断,预估直接经济损失约80万元。”中营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高鹏说,万幸的是,滑坡体下方村民已提前撤离。
“人没事就好。”撤离后,搬到女儿家居住的村民覃桃英得知房屋损毁情况,仍心有余悸。
蒙古族村6户13人成功避险,成为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而这源于首轮强降雨来临前,我州利用群防群测体系的周密部署——
州级层面统筹调配专业力量下沉一线,实现重点区域蹲点驻守全覆盖;县级部门扛起属地责任,分别开展“挪床行动”、按“乡镇+时段”发布预警、建立“包片蹲点”联防联控机制;基层网格员化身前哨尖兵,对地灾隐患点开展拉网式加密巡查。三级力量环环相扣、紧密配合,织密织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
今年入汛以来,我州降雨呈现总量偏多、时空不均、极端性强的显著特征。
基于此,全州自然资源系统科学有序组织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共组织开展地灾隐患巡排查1.2万人次。因预警及时并提前转移,成功避险17起地质灾害灾情。
“人防+技防”举措
——1200余名受威胁群众紧急转移
6月30日晚至7月1日,咸丰县遭遇特大暴雨侵袭。
“我家猪圈要塌了!”7月1日7时,高乐山镇白水坝社区田家沟村民黄志芳拨通村干部的电话。
7时10分左右,白水坝社区干部赶到田家沟,组织附近3户12人紧急撤离避险。7时35分,该处发生泥石流,1栋房屋倒塌、1栋房屋受损、1个养猪场被冲毁。
“我们提前一天就接到预警信息,一旦察觉危险立刻联系村干部。”黄志芳说,这条信息救了一家人的命。
田家沟是强降雨后新增的地灾点。周边人员成功避险,是我州利用“人防+技防”手段筑牢汛情防线的一个缩影。
暴雨来临前,当地发动县、乡、村三级459名巡查员,要求预警信息10分钟内传至各级网格员,确保30分钟内安全转移地灾隐患点人员。
早在今年3月,咸丰县对全域445处地灾风险点展开立体排查整治,利用北斗GNSS专业监测系统进行地表位移数据采集,布设智能监测点,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加大预警监测力度。
“人防”筑牢兜底防线,“技防”除了提前掌握风险,还能协助灾后重建。
汛情发生后,州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立即启动应急测绘响应预案,组织应急测绘技术团队携带新型无人机、相机等设备驰援咸丰县,对县城重点区域进行应急航飞测量,拍摄1400多张高清影像,包含道路阻断点、房屋受损分布及潜在次生灾害风险区域。
“这些影像为救援力量调配、排险方案制定、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了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支撑。”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6月以来,全州自然资源系统以“人防+技防”构建防汛防线,紧急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区域群众3825人,避免经济损失685万元。这既是科技与人力协同作战的成果,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防汛一线的扎实实践。
多重机制奏效
——2639处地灾隐患点安全度汛
8月10日,巴东县绿葱坡镇暴雨如注,当地迅速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快上报,附近人员要撤离!”当日16时,绿葱坡社区党委书记雷仕林、绿葱坡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魏忠善开展巡查时,发现绿葱坡社区九组桥盘沟煤矿转运站旁的山体有滑坡迹象。
上报的同时,两人当即组织村民唐井学、税先菊等5人临时避险撤离。8月12日12时30分,该处山体发生整体滑移,造成1处房屋受损。
“房子侧面受损,还好人没事。”日前,唐井学从临时安置点返回家中,对房屋进行加固安防处理。在镇政府和主管部门帮扶下,他自愿选择就地治理。
巴东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是湖北省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全县纳入县级重点监测地灾隐患点481处。”巴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高标准“十有县”,此次成功避险,得益于巴东县“四位一体”防治模式——
由乡镇政府、村、乡镇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乡镇地质环境保护站“四位一体”协同管理的地灾防治一体化模式,采取划定网格、落实人员、明确职责等方式,对地灾隐患点进行网格管理。经过近20年实践考验,“四位一体”防治经验不仅助力全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更为全州地灾防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恩施州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共有2639处地灾隐患点。随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地质灾害呈现出时间上高度集中于主汛期、空间上与易发区及人类活动高度契合、诱因上与强降雨过程直接关联等特点。因此,防灾减灾的关键在于“关口前移,精准布防”。
除了8县市结合实际,分别建立一系列防汛机制,州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严格执行“三个紧急撤离”和“四个一律”要求,坚持精准预警、统一调度,联合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推动技术下沉,依托科技手段,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持续推进工程治理,强化科学防灾减灾。
从1792名地灾“吹哨人”严阵以待,到3825名受地质灾害威胁区域群众紧急转移,再到2639处地灾隐患点安全度汛,今年汛期,我州地灾防范工作经受住了多轮强降雨考验。
恩施日报2025年11月3日第A01版:要闻头条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