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位于武陵山区腹地。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3%,在北纬30度上展开一条“绿色画廊”;这里,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的石牌坊,见证着数百年民族交融史。
近年来,咸丰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其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39万各族儿女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篇章。

咸丰县城全景图。咸丰县民宗局供图
挖掘文旅资源,搭建“三交”舞台
2024年7月28日晚,一场融舞狮、山歌、哭嫁、摆手舞等非遗于一体的表演节目《土司嫁女》在第四届武陵文旅大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环节精彩上演。这场视觉盛宴跨越时空,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土司文化的魅力,感悟古代中国“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聆听民族交融的历史故事。
近年来,咸丰县立足自然生态、历史遗址、民族文化等资源,积极探索“文旅+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构建起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立体场景。
——世遗IP激活文化资源。
2015年召开的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唐崖土司城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咸丰县坚持用好世遗名片,从唐崖土司城址的建筑布局、文化遗存、技术交流等方面,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出版《唐崖土司城址》《图说世遗唐崖》等研究性书籍。
创作推广《唐崖土司夫人》《土司嫁女》等精品节目,大型南剧《唐崖土司夫人》在2021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圆梦奖“剧目创新奖”,其选段《女儿会》登上央视2022年新年戏曲晚会舞台并参加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

咸丰县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创作南剧《唐崖土司夫人》。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依托唐崖土司城址,推出土司文化课堂、非遗传承教学、民俗体验活动等研学项目,该遗址成功创建为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唐崖土司城址文物保护及展示利用”项目成功申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专精特新”项目,项目总投资3.97亿余元,将在唐崖河畔建成土司遗址专题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和阐释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
——非遗项目走向大众生活。
咸丰县将非遗传承与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节庆活动。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南剧、板凳拳、打陀螺等非遗课程,形成一大批非遗综合性示范学校;持续举办花灯、龙灯等非遗展演竞赛活动,让非遗“活”起来。
目前,咸丰拥有南剧和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县级以上非遗100余项,打造了州级民族文化传承基地8个、县级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个,非遗传习所23个、非遗传承基地18个、传统工艺振兴基地2个、传统工艺工作站17个、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5所、非遗综合性示范学校6所等一大批非遗保护传承平台。
——文体活动深化互动交流。
“3、2、1……”2024年6月30日早上7时,随着起跑发令枪响起,咸丰森林马拉松激情开跑。赛道两旁,居民、广大游客和志愿者热情参与,用欢呼和呐喊为参赛选手加油助威。
近年来,咸丰县聚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新引擎,展现“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新作为。围绕“清凉一夏·咸丰有礼”主题,策划打造了旅游惠民、文化盛宴、休闲消费、体育赛事等系列文旅消费季活动。

2024湖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在咸丰县曲江镇湾田村举行。李维君摄
武陵文旅大会、森林音乐节、南剧展演、非遗展演等盛会,武陵山四省“文旅杯”气排球邀请赛、2024湖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等赛事精彩纷呈,吸引各族游客到咸丰旅游,领略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触摸文化的脉搏,在丰富的交流活动中感受咸丰儿女的热情。
——实践创新拓宽“三交”路径。
实施鄂渝跨省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项目,打造“共同经营、互帮互助”的跨省商业圈,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旅游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增进鄂渝两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依托湖北仁仁硒茶开发有限公司,实施咸台两地茶叶产业交流及发展实践基地项目,邀请台胞、台商前来考察交流,咸台两地企业共同探索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咸丰县黄金洞乡大沙坝村生态茶园。李维君摄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咸丰县朝阳寺镇罾沟村承载着红十八师横渡唐崖河的历史记忆。罾沟突围战斗中,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唐崖河水,300余人壮烈牺牲。
罾沟村老渡工贺廷书在罾沟渡口干了一辈子,在保证安全渡运的同时,经常跟过往的人群宣讲红色故事。“希望通过我的讲述,可以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下去。”贺廷书说。
2022年,罾沟村被列入第三批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村里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稳步增收。2024年至今,该村已累计接待各类观摩学习团队130个、游客7500余人次。
近年来,咸丰县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奋进力量。
——创新传承活化红色记忆。
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制作红军草鞋、传统木器,品尝以炕洋芋、油茶汤为代表的非遗美食……今年5月,集手工坊、小吃坊、木工坊等于一体的罾沟村非遗综合性传承基地正式投入运营。
该基地构建“非遗传承+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场景复原等方式,让游客体验革命年代的生产生活场景,实现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的“双向激活”,形成“可观、可品、可参与”的乡村文旅体验,在润物无声中增进“五个认同”。
咸丰县还广泛收集整理红色故事,编排《大捷战歌》《十里送红军》等一批以红色历史为题材、彰显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歌舞剧目。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切入点,将南剧与红色革命题材相结合,打造大型红色南剧《何功伟》。
——教育实践厚植家国情怀。
不久前,咸丰红军小学荣获全国“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先进单位称号。该校坚持“革命故事天天讲,红色精神代代传”,大力开展以挫折教育、励志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
在咸丰,红色基因传承被纳入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课程体系。全县共修复保护红色遗址、遗迹22处,建设政治生活馆8个、乡镇党校6个、“张富清红色驿站”7个,忠堡镇高笋塘村被确定为湖北省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挖掘整理《满门忠烈赴革命》《442个铜板,一个也不少!》等一批革命故事,为各族干部群众打造层次丰富、内容生动的党性教育阵地和教学资源库。
——夯实根基赋能乡村振兴。
咸丰县立足革命老区资源禀赋,探索“红色资源+产业发展”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县先后有8个村被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
8个试点村以“选优红色头雁、建强红色阵地、激活红色细胞、深化红色教育”为目标,按照“一村一主题”的要求,通过设计“红色传承、共同缔造”主题标识体系、建设“红色驿站”、修复红色遗址遗迹等举措,推动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实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不断提高。各村还将红色基因传承纳入村规民约等,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弘扬文明新风,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
推动绿色发展,携手迈向共同现代化
“摘茶这几个月,能有近2万元收入。”在咸丰县小村乡硒源山茶业(湖北)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里,正在称重的采茶工张大姐笑着说。
硒源山茶业(湖北)有限公司作为小村乡唯一的产值过亿元的省级龙头茶企,以“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参与茶叶种植,采摘期平均每天从当地茶农手中收购5000公斤茶叶鲜叶,年均提供劳动就业岗位350余个,支付就业人员劳务工资270余万元。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咸丰县龙潭司村。秦瑗摄
近年来,咸丰县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持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擦亮特色产业品牌、激发特色产业活力,推动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绿色产业支撑共富梦想。
立足生态优势和富硒资源,咸丰县精心培育茶叶、藤茶、油茶、中药材等绿色特色产业,全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10万亩,其中,发展茶叶基地28.3万亩,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咸丰白茶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咸丰连续5年入选“全国茶业重点县域”。此外,绿色建材及新材料产业入选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产业转型发展助推各族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交通建设打通融合脉络。
走进唐崖镇彭家沟村利咸高速大河特大桥的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总投资194.5亿元的利咸高速,是湖北省在建高速公路中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这条高速建成后,将成为鄂湘渝毗邻地区间的一条纵向快速通道,打通一条黄金旅游大通道,带动武陵山区资源开发利用。
要致富,先修路。截至目前,咸丰县通车公路里程8102千米,利咸高速、351国道等一批拉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将于7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的渝黔高铁线路中,14趟高铁停靠咸丰站。从咸丰乘高铁,可直达重庆、长沙、武汉等多个城市。
“内联外畅、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拉近了咸丰县与邻近省份、与全国主要经济圈的距离,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数字经济打破地域局限。
“主播杨情、焦宪,成交黑猪6头、238单。”在咸丰县彭家沟村的爱心助农直播间里,主播前一日的直播相关数据在白板上清晰展示,工作人员正在策划准备下一场直播。
近年来,为解决农特产品品牌附加值低、产品运营组织化程度不高、特色产业企业规模小以及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彭家沟村成立了农产品数字运营中心,积极引进电商经营模式,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
咸丰县以阿里帮扶打造咸丰白茶数字化品牌为契机,正着力建设以天猫商城、电信积分商城、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为基础,逐步拓展至京东、抖音、移动商城、联通商城、工商银行积分商城等的线上销售体系。
如今,农产品数字运营中心不仅是咸丰农产品的归集、宣传、展示平台,也是各类电商创业人群的重要选品平台。越来越多村民变身“新农人”,投入到乡村土特产的销售带货队伍中,农产品生产销售也打破地域局限,从传统电商向社交电商、社区电商转变。
深耕基层治理,绘就互嵌发展新图景
磨菜刀、缝纫、义诊、义剪等服务实用又贴心,猜灯谜、套圈圈、投壶等活动有趣又精彩……2024年中秋节,咸丰县高乐山镇观音桥社区组织的“明月映团圆 邻里情更浓”主题活动,让各族居民连连称赞。
观音桥社区党委、居委会和驻社区工作队秉持“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积极探索“党群同心·爱在邻里”社区治理模式,利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和志愿服务活动,满足群众“微心愿”,既拉近了党群关系,又促进了邻里团结。
近年来,咸丰县以社区为重要阵地,以“微治理”推动“大融合”,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空间嵌入筑同心家园。
咸丰县以“村改居”为契机,推进城市“小微阵地”建设,打造红色驿站、党员商户等“小微阵地”50余个,聚焦“一老一小”,积极打造“党群同心·爱在邻里”等社区治理品牌。
在大大小小的社区,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青少年阅读室、幸福食堂等场所一应俱全。每逢传统节日,各种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协作共建解民生难题。
咸丰县大路坝区与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一河之隔、一桥相连。近年来,两地以构建鄂渝跨省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以“纠纷联调、治安联防、事务联管、干群联动”为抓手,探索跨省区融合治理机制,实现了从“对河吵”到“同台唱”的转变。
截至目前,大路坝区、小南海镇共解决两地群众长期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5件,推动解决房屋建设、征地补偿等较大纠纷23件次,成为跨区域协作共建的典型案例。
——基层治理铸平安基石。
在咸丰县,各乡镇(区)、各部门不断推动构建完善民族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咸丰县探索形成的“党建引领‘六联’(发展联手、困难联帮、服务联心、环境联治、文明联建、平安联创)并进”治理模式,入选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推介名单。
“石榴花开红艳艳,石榴结籽抱成团,土家苗汉笑声欢,日子越过越香甜,民族团结谱新篇……”山歌如缕缕炊烟从吊脚楼群飘出,成为咸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注解。新征程上,咸丰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绘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新画卷。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