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屈建交
初秋时节,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千亩茶园碧浪翻涌,羌式民居错落成趣,溪流潺潺绕村而过,点缀其间的红色微景观,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峥嵘过往。
作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麻柳溪村以党建为魂、红色为基、绿色为脉,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红色铸魂 守好根脉激活精神力量
麻柳溪村,曾是一片红色革命沃土。村委会前那座静静矗立的革命烈士墓,便是无声的见证者。
“何耀福烈士当年养伤期间,村民们把仅有的口粮送给他,他加入游击队后,带着乡亲们护粮、送情报,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村党支部书记姜胜泽站在革命烈士墓前向来访的党员群众讲述那段烽火岁月。
1936年,红三军连长何耀福在此牺牲,用生命在麻柳溪播下了革命火种。
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村党支部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作为重点工作。党员带头走访老辈、整理史料,村民主动捐赠家中珍藏的“黑洞神兵”时期大刀、红军用过的油灯等,共同建成了红色政治生活馆。
馆内,泛黄的照片、生锈的武器、感人的故事,成了鲜活的党史教材。支部委员轮流担任讲解员,老党员讲父辈与红军的鱼水情,青年党员结合新时代使命谈感悟,让红色教育走出书本、直抵人心。
“在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听着‘钢枪与炊烟’的故事,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初心’。”青年党员熊宥涵参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后深有感触。
如今,这里已成为周边乡镇党员学习教育的红色阵地,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5000人次,红色精神正转化为奋进力量。
绿色赋能 党群同心解锁生态价值
麻柳溪村坐拥青山绿水,是恩施州最大的羌族聚居地,却曾因“路难走、院杂乱、景分散”困住了发展脚步。
“红色村庄要振兴,就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村党支部抓住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机遇,提出“支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工作思路,一场和美乡村建设热潮就此掀起。
马柳光院落党小组率先行动。党员姜胜健带头捐款1000元,带动院落党员群众筹集资金2万元,建起羌族碉楼、风雨桥,家家户户打理庭院、栽花种草。“群众有热情,我们就要支持。”乡党委顺势推出庭院建设“大建大支持、小建小支持”政策,帮助提供规划设计,落实以奖代补措施。
如今的马柳光院落,红墙黛瓦映繁花,红色文化展览室、党小组会议室成了“打卡点”,去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万人次。
同时,村党支部牵头治理山洪沟,让“龙须沟”变清水渠;建起茶博馆,把千亩茶园打造成观景台;发动村民每周开展“清洁家园”行动,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以前客人来了坐不住,现在留客靠风景、靠乡愁。”村民姜娅笑着说,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红绿融合 让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老板,还有房间吗?”“烤串再来10串!”每到周末,麻柳溪村的农家乐、夜市就热闹了起来。依托红色研学、生态观光,村民端起了“旅游碗”,吃上了“生态饭”。
村民姜娅的女儿寨民宿今年又新建了烧烤棚和游泳池,旺季时一房难求;村民姜胜军瞅准商机,去外地学厨艺、学经营,开办的溪亭酒肆凭着地道农家菜吸引了众多游客;黄大姐的麻辣烫摊,一到晚上就排起长队,日均收入超300元……
目前,全村已建成农家乐、民宿13家,日均接待游客200余人次,另有8家正在装修筹备中。
“游客多了,配套设施也得跟上。”乡党委副书记彭鑫介绍,该乡将新建大型停车场、实现道路黑色化改造,同时开发茶园研学等项目,让“一日游”变“多日留”。
党旗高扬处,振兴正当时。麻柳溪村用红色精神凝聚人心,用绿色发展带动增收,正朝着“红色更红、绿色更优、生活更美”的目标阔步前行,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更灿烂的篇章。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