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曹征服 王剑
“走啊,帮老李扳苞谷去!”8月16日一大早,朝阳寺镇鸡鸣坝村5组村民常仕兵在院落里喊了一嗓子,其他村民纷纷行动,各自或背着背篓,或拿着口袋,跟着常仕兵去到老李家的地里,帮老李扳苞谷。
老李名叫李卫香,是本生产组的村民。眼看地里的苞谷成熟了,收获在即,56岁的李卫香却突发疾病,去了恩施州中心医院妇儿医院住院治疗。几年前,她的丈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得知母亲住院了,在外务工的儿女急忙赶回恩施,照料母亲。
粮食是人的命根子。农人春种、夏管,风里来,雨里往,汗珠八瓣摔,图的是秋收。收了粮食,可自食,可出售,好歹都是一份指望。
见老李家关门闭户,而地里的苞谷已经黄熟,若不及时收回,一旦秋风秋雨一来,岂不全都要泡汤?
邻居常仕兵看不下去了,便在院落里开了腔。听常仕兵一喊,堆邻处近的,屋上坎下的,七前八后地到了场。
时下,乡村务农,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单打独斗,自家忙自家的活;二是相互换工,相互帮忙,叫“换手抠背”;三是花钱雇工。村民们这回去帮老李扳苞谷,显然已经超越了以上任何一种方式。叫啥呢?用民间流传的话讲,叫做好事。用时髦的话讲,叫志愿者行动。
扳苞谷,看起“松活”(土家方言,意为轻松),实则“扎实”(土家方言,意为辛苦)。这时节,虽已立秋,但暑热未退,正是“晒秋老虎”的时候——日晒如虎,你看“松活”不“松活”——苞谷林间,热得像蒸笼,人一动作,便汗流浃背,湿热的衣裤裹在身上,令人浑身不透脱;苞谷叶缘边恰似细微的锯齿一般的“刺毛毛”,会把人裸露的皮肤划起一道道血红的印迹,经汗水一浸,火辣辣的;遍布植株的粉尘,随着劳作,扑满一身,又躁又痒。不过呢,农人干惯了农活,生就“皮实”(土家方言,意为耐磨),所以,以上那些事儿,全当“小儿科”。
大家一边扳苞谷、剥苞谷,一边“摆龙门阵”(土家方言,意为聊天)。
村民黄晓荣说:“人有三病两痛,是‘讲之不起’的事情(土家方言,意为无可奈何)。老李这人为人处世好,乡里乡亲哪家有个当紧的事情,她都乐于搭把手。这回她病了,她家的事情就是我们大家的事情,哪有‘推杯’(土家方言,意为拒接、不理睬)的道理?!”
领头干活的村民常仕兵说:“远亲不如近邻嘛!我们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她能快点好起来。”

劳作的人群里,有位荷绿色衣着的女子,格外显眼。她面容姣好,皮肤白皙,席地而坐,一个接一个地剥着苞谷。她叫刘艳玲,是老李的外甥女。这时,其他的村民帮着扳苞谷、剥苞谷,是相邻之情,而她呢,则是亲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心肠柔和!
乡村农忙时节,不论是相互换工,还是花钱雇工,户主都要备好米饭、肉食和烟酒,一日三餐,款待劳动者。这回呢,因情况特殊,大家的中餐和晚餐,都是各自回家,自行解决。
10多位村民有的负责扳,有的负责剥,有的负责运,仅一天的工夫,便把老李种的苞谷收回了家。一匡算,有4000多斤。
鸡鸣坝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覃艳林说:“10多位村民献爱心,帮老李种的苞谷收回了家,这事值得夸奖。村两委将以此为典型,广泛宣传邻里互助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文明乡风。”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