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王缘 全媒体记者舒淑
今年以来,高乐山镇紧扣“政治铸魂”“导师引路”“一线淬炼”三大核心行动,精准发力,系统施策,着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突出、善作善成的干部铁军,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铸魂:强基固本聚合力
“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激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过度依赖政府‘包办’只会适得其反!”7月的一场青年干部座谈会上,“90后”干部刘倩的发言掷地有声。她结合在社区探索开展积分制治理模式的亲身实践,剖析案例,分享心得,点燃了全场讨论的热情。这种深度参与的研讨式学习,已成为高乐山镇淬炼干部政治素养的常态。
这仅是全镇思想铸魂工程的一个生动片段。
今年以来,高乐山镇坚持将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紧密融合,不断夯实干部的思想根基。高质量举办青年干部座谈会4期,精心组织政策法规专题培训1期,内容涵盖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处突等多领域热点难点,确保全镇干部实现州县两级调训全覆盖,有效为队伍赋能充电。
同时,出台《高乐山镇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实施方案》,构建素质提升、导师帮带、实践锻炼、考核评价“四位一体”培养体系,动态建立“青蓝库”,吸纳45名“85后”骨干力量,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镇党委组织委员余辉表示,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为干部成长搭建了广阔平台,让干部队伍更具生机与战斗力。
引路:导师帮带促成长
每周一清晨,镇纪委办公室的灯就亮了。“接待群众时要耐心倾听,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你看,这个登记表,关键信息一定要问细、记全。”周一晨会前,镇纪委书记黎晓康都会与结对年轻干部秦媛交流心得。作为“1+N”导师帮带制的“师父”,除了与秦媛谈心谈话外,还带她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传授群众工作方法。办公室墙上挂钟的指针刚过7点半,这对师徒的交流已经开始。
目前,全镇像黎晓康这样的经验型“师父”共17名,与37名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徒弟”结成对子。结对机制要求“师父”坚持“每月至少一次深度谈心、每季度一次精准点评、每年针对短板进行一次重点指导”,毫无保留地将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工作作风倾囊相授。与之配套的,是科学建立的“一人一档”成长档案和基于“三维打分法”的绩效评价体系,既划清了履职尽责的“红线”,也体现了组织的人文关怀。同时,对于考评靠后的干部实施“一对一帮扶”,助其尽快迎头赶上。
“组织搭平台、找师父,让我们在工作道路上不再迷茫。”秦媛的话道出了年轻干部的心声。她翻看着自己记满的笔记和导师批注的工作手册,眼神充满坚定。
淬炼:一线实战增才干
今年6月底,咸丰县突遭强降雨,高乐山镇多处告急。机关党员干部全员下沉,迅速投入灾后重建。
“我们不能干等着,这条路会影响145户480人的出行啊。这几天我就待在村里,和大家一起想办法,争取早点把路修通。”镇人大专职副主席谭娜包联的老寨村道路因暴雨塌方,她连续两周蹲在村里,及时做好上下协调,对接机械进场、组织村民抢修,提前3天打通塌方道路。
危急关头的这场实战成为高乐山镇年轻干部成长的“磨刀石”。站在刚刚抢通、还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路基上,谭娜和村民一起露出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高乐山镇将防汛救灾、征地拆迁、信访调解等急难险重任务作为“练兵场”,推动干部在包联村(社区)、跟进项目、帮扶群众中经风雨、长才干。
截至今年7月,该镇已有10名优秀干部获提拔晋升,15人走上六办三中心负责人岗位,10人通过轮岗交流拓宽视野,“比学赶超”氛围日益浓厚。
从会议研讨到赛场协作,再到灾后重建的泥泞战场,高乐山镇干部以实干担当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我们将紧紧围绕‘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部署,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务实的铁军,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镇党委书记刘进表示。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