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杨力华 王承羲 钱若岑)“一根钢管闯出百亿市场、一片茶叶链接千种业态、一座古村卖出千万生态,松阳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咸丰县乡科级领导干部进修班“支点建设大讨论”座谈交流会上,学员代表正在分享浙江松阳研学之旅的深刻体会。
日前,咸丰县48名科级干部带着“山区县如何实现产业突围”的命题,深入“中国不锈钢管第一县”“中国生态香茶之都”浙江松阳县,在产业一线解码发展密钥,探寻可复制的强县富民路径。
产业筑基:二十年磨一剑的“持久定力”
“松阳不锈钢产业从2004年起步,历经20年培育形成百亿产业集群,2024年产值达109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这种战略定力令人震撼!”县科经局总工程师杨扶承说。在松阳工业园区,学员们目睹一根钢管如何通过技术迭代延伸出2000余种产品,覆盖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
茶产业转型同样令人瞩目。松阳茶产业构建“种植—加工—文旅—碳汇”全链体系,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10万名茶农人均增收超2.7万元,打造出年产值135亿元的生态香茶产业。“他们用一片叶子撬动百亿产业,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从文旅体验到品牌运营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农旅融合发展。”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婧在学习观摩中深受触动。
在边学边讨论中,学员们的思路渐渐清晰,“要借鉴‘松阳茶旅’模式,规划建设‘富硒抹茶产业园’,开发茶多酚胶囊、白茶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刘婧在讨论会上说。
“在文旅方面,以唐崖土司城址为核心,联动周边村落打造‘土司文化体验带’。推出实景演出、非遗工坊等沉浸式项目,让静态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从事文旅工作的何法,通过培训后思路更加清晰。
科技赋能:山区县换道超车的“关键抓手”
“数字化不是大城市的专利,而是山区县换道超车的利器。”学员们参观“松阳之窗”展厅后深有感触。松阳县科技创新的“超前意识”让人印象深刻——从茶叶IC卡溯源系统到AI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从数字公路到无人公交线路,科技已成为松阳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县教育局副局长刘谋在研讨会上疾呼,“必须拥抱新质生产力,用数字技术打通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高速通道!”
科技赋能山区发展,实现换道超车,是学员们的另一共识:谋划智慧旅游项目,推动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探索,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构建“初创—高企—专精特新”培育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传统工业更需要科技的力量。“要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比如,围绕皇恩烨锂电池负极材料下游布局碳基产业园,同时推动钙基、硅基等材料从原料向医用、食用、高分子产品升级,推动产业链条向纵深拓展,以科技创新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副主任谭昌美说。
文化铸魂: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活化密码”
“松阳对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令人惊叹!”县住建局副局长蒋钊在考察石仓古民居群后感叹。松阳创新实施“拯救老屋行动”,通过“政府补贴+村民自筹+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累计投入3.2亿元修缮古民居1300余栋,让老建筑焕发新生命。更值得学习的是,松阳将修缮后的古建筑转型为民宿、文创工作室、乡村书店等新业态,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产业要长盛不衰,文化基因作为内核驱动不可或缺。“不是简单地把老房子修好就行,关键是要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松阳通过引入“新村民”计划,吸引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才入驻古村,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机,驱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面对传统文化焕发出的新生机,在场的参训学员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了更多更新的思考:学习松阳“活态保护”理念,依托唐崖土司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探索“文化+旅游”“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新模式。“可建立传统建筑保护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吊脚楼等传统建筑修缮保护;设立非遗工坊,推动南剧、土家织锦等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接轨。”县文联副主席肖明在交流座谈会上畅谈自己的想法,通过引进创意人才,开发具有土司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让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和“硬支撑”。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