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研发设计的“三峡氢舟1”号氢能船舶是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
“武汉在船舶制造上有着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近日,交通行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第38届“亚太地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国际研讨会等重磅学术会议接连在武汉理工大学举办,国内外船舶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聚汉。
展望武汉绿色船舶发展,多位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船舶行业正迈入智能、绿色、数字深度融合的全新阶段,而武汉凭借独特优势,成为产业转型的“理想试验场”。中国船级社副总裁张庆文直言:“武汉集船舶制造、航运、科研检验等核心资源于一体,在技术实景落地与航运实践转化上具备天然禀赋。”
宁德时代与武汉理工大联手 制定绿色智能货船行业标准
11月8日的交通行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上,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签约。该公司总经理苏怡怡说,他们正加速京杭运河绿色智能船舶布局。此前,该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67.6米绿色智能船舶已在济宁段交付,今年内将完成约55艘船舶交付任务,后续还将拓展至江苏、浙江段,并针对不同航段特性,联合制定绿色智能货船行业标准。
在长江沿线,宁德时代已实现电动船舶从0到1的突破,产品研发、标准制定、场景落地全链条贯通,覆盖渔船、“三峡一号”等大型游览船、港口拖轮等全场景船型,下一步将聚焦规模化推广与标准化升级。
“武汉及湖北的产业生态为我们提供了广阔合作空间。”苏怡怡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公司已与区域内众多企业合作,期待进一步整合产业链资源,构建协同发展生态。“通过多元化场景适配,为水上交通提供柴油动力的绿色替代方案。”
模块化生产与跨区域协作的普及,打破了“靠海造船”的传统认知。中国船舶集团外高桥造船大型邮轮项目副经理易国伟形象地说:“造船已进入‘搭乐高’时代。武汉完备的人才链、健全的产业链与强劲的科研实力,让其在绿色新型船舶赛道上潜力无限。”
易国伟表示,武汉虽不临海,但拥有长江、汉江等丰富的内河岸线资源,有着自己独特的研发条件和优势。比如拥有完备的船舶制造人才链、产业链,科研实力强劲,能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船舶制造提供好的技术、好的集成方案、好的人才。
拥有超百家核心主体 武汉将带动全国内河船舶产业发展
“武汉绝非单纯的内陆城市,而是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的核心中枢。”张庆文指出,长江航务管理局贯通重庆至上海黄金水道,武汉以下区域按海港标准管控,航保地图统一等标准化建设落地,彻底破解了内陆城市发展船舶产业的地理瓶颈,实现江与海的无缝衔接。
作为中国内陆唯一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城市,武汉集聚了船舶企业、航运公司、船舶设计院、检验机构等超过100家产业链核心主体,形成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检验运营的全链条布局。武昌区船舶产业大厦汇聚近40家绿色船舶企业,全国超八成绿色智能船舶的研发设计成果出自武汉。
中国船级社作为产业链“串联者”,发挥着关键纽带作用。其牵头整合设计、制造、检验、运营等环节力量,实现科研到落地的全链条协同,同时联动航保、海事、长江航务管理等部门,破解跨领域难题。“过去内河航运更侧重经济成本,如今必须向安全、绿色、数字化转型。”张庆文表示,这一转型既契合国家战略导向,也为武汉船舶产业开辟了核心发展空间。未来,武汉将在巩固国际业务与海船业务的基础上,强化对内河航运的技术支撑,以技术创新、标准引领、生态协同为抓手,带动全国内河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船舶要有专属技术 武汉可组建绿色船舶产业联盟
谈及武汉船舶产业的未来发展,苏怡怡认为需进一步拓展场景应用深度。“客游船、货船、工作船等不同船型,对动力方案的需求差异显著。唯有精准适配多元场景,才能让绿色动力解决方案落地见效。”
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葛军肯定了武汉的产业基础优势:“武汉拥有大型船舶制造企业与大量民营装备制造企业,在绿色船舶上游设计、装备制造领域根基扎实。”
葛军建议,武汉应以“产学研用协同”为核心,整合各方资源,补齐短板、放大优势。“可组建绿色船舶产业联盟,联动高校、制造企业、航运公司、码头等主体,共享数据资源、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形成发展合力。”
他强调,绿色船舶发展需破解核心痛点:纯电驱动、电磁驱动等绿色技术在船舶场景的适配性不足,目前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大规模应用。“必须结合船舶续航、载重、抗腐蚀、安全管控等航运特性,研发专属绿色能源与技术,避免直接套用汽车领域技术,推动绿色技术从‘实验室’真正走向‘航运实践’。”
编辑:代婧怡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