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头条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89-3863-0727
    广告

    体验感超绝!在武汉发现一处被“水”包裹的世界

    200-01-01

    阅读:0

    评论:0

    举报

    新春佳节,2024武汉双年展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琴台馆)展出,迎接八方来客“艺”起过新年。本届双年展在“城市流体”主题之下分为五个板块,其中,“生灵之境”板块由王乃一担任策展人,作品集中在月湖之畔的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展出。

    近期,长江日报记者对“生灵之境”板块策展人王乃一进行专访。她表示:“展览希望给观众营造一个被‘水’包裹的世界,邀请了享誉国际亦深耕在地的艺术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与气候学家,通过追溯‘水系’的流变与蔓延,希冀唤醒一种生态缠绕之间的多维感官体验。”

    “生灵之境”板块艺术作品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展出。

    长江日报:请谈谈2024武汉双年展“生灵之境”板块的设计理念和整体构想。

    王乃一:“生灵之境”板块旨在回应“城市流体”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液态性”,是对本届双年展主题的延续与诠释。“城市流体”的主题,一方面以“流体”意会武汉这座城市地处长江中游,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另一方面强调武汉城市肌理中的长江蓝轴与山水绿轴所构成的纵横两条山水连绵带,形成了一座的未来生态共生的生灵之境。

    “生灵之境”板块从水系这一遍布全球的复杂生态系统出发,邀请享誉国际亦深耕在地的艺术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与气候学家,通过追溯“水系”的流变与蔓延,希冀唤醒一种生态缠绕之间的多维感官体验。例如,艺术家迈克尔·王(Michael Wang)的作品《风土》延续了他的大地绘画系列,他把从长江流域主要城市采集的石块或泥土研磨成颜料,并用每座城市特有的颜料绘制了包括“武汉”“上海”“南京”等城市在内的风土系列。

    艺术作品《启示》。

    艺术作品《燃犀之明》。

    艺术家朱利安·查理叶(Julian Charrière)的作品《燃犀之明》,戏剧性和诗意地回溯着在地脉深层流动的化学能源以及它们所蕴藏的无尽能量,激发观众回溯并产生对栖居之所流变的思考与反思。《厚积、汇集、流动、冲刷、减缓》这组雕塑作品由巨大的黑曜石碎片创作而成,艺术家对于这种特殊石材的选择灵感来源于,罗伯特-麦克法兰在讲述他的地下旅行时写道:“在地下,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它厚积、汇集、流动、冲刷、减缓。”液体的流动性,并不只是纯粹、抽象的流动,而是具有液态延续的,伴随和带动着更多能量和物质的冲刷、缠绕、融合与再生成。冰岛艺术家⻄格尔·古丁松(Sigurður Guðjónsson)的作品《永动之源》,观众可以沉浸在多感官的体验中,看着不断漂移和流动的金属粒子,像是被包裹进沙地之下涌动的无尽之源。

    艺术作品《永动之源》。

    长江日报:“水系”作为贯穿整个展览的线索,是如何在展览的作品中体现其复杂性和流动性的?

    王乃一:水系对生灵万物的影响始于栖居却不限于此,它所呈现出的分布式的形态也启发了艺术家与科学家对此非人工系统进行探索。本次参展作品也很少垂直地对“水系”本身进行平铺直叙,大多会以系统性的视角切入,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将水作为资源客观化或浪漫化的范式。他们不仅思考水,而是像水系一样思考。

    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Astrida Neimanis)、克莱尔·布里顿(Clare Britton)与朗达·迪克逊·格罗弗劳婶婶 (Aunty Rhonda Dixon-Grovenor)共同创作的作品《川流终为海》以海岸为方向、以潮汐为节奏、以漫步为表演,传达出原住民对于水系深刻的情感寄托。漫步海岸这一形式的再现,唤起了我们对祖先“饮水栖衡”生活的记忆,也唤起了我们重新思考——水系究竟赋予了我们怎样的思考方式。而根植于本土的艺术家郭城则在水系的蔓延中看到了其赋予山水意境的涟漪与倒影,并创作出了一幅融合山水之意与水系之波的视觉图景。

    水之形生万物,此次参展作品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彼此渗透延绵,交织成水系般的动态网络,勾勒出人与非人之间缠绕互渗的流动方式。水系的无处不在,与沉浸于其中“依水而生”的观众,才完整地构成了生灵与其所生之境。“生灵之境”旨在为观众营造一个“沉潜时刻”,一个被水包裹的复杂世界,从水系万物看社会景观,递变流转之间探寻“共生本体”(symbiontics)的意涵,进而形塑一种新的本体论层面的平等观。

    艺术作品《流动的身体》。

    长江日报:本次展览特别邀请了享誉国际亦深耕在地的艺术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与气候学家共同参与,这样的跨领域合作是如何促成的,它给展览带来了哪些独特的视角和深度?

    王乃一:“生灵之境”邀请了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语境、学术背景的艺术家与科学家,我们希冀以多学科交织的视野探寻“水系”这一议题,思考水如何超越个体、地域、国界将生命相连。正如参展艺术家、生态女性主义学者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Astrida Neimanis)所言,“水的流动与翻涌不仅维系着我们身体的运转,也将我们与其他身体、与人类之外的世界相连”。

    除此之外,“生灵之境”板块中的许多作品都是由艺术家与其他领域的学者共同创作完成。例如,艺术家费俊全新创作的《候鸟驿站》是一个探讨艺术介入生态保护的跨学科艺术实验项目,通过与水生及鸟类学等专家协作,对武汉美术馆周边候鸟栖居现状展开田野调查,研发与水域生态共生及迁徙候鸟停歇的生态驿站,为跨物种共生理念提供解决思路和实验原型。

    艺术作品《候鸟驿站》。

    长江日报:您觉得双年展活动对于武汉有哪些意义和影响,您对本届武汉双年展有哪些期待?

    王乃一:武汉双年展以国际视野持续呈现艺术领域最前沿的创作与研究,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语境、学术背景的艺术家在这里汇聚,参展作品更是围绕每一个关键而又迫切的追问进行了极具思辨性的探索。这些探索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一个展览的范域,而是展现为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一次盛大的思想聚会。

    作为本届双年展“生灵之境”板块的策展人,我希望观众在展览中感受水系的流动与能量,在跨学科的视角下探索武汉这座城市源源不断的文化多样性和动态性。

    编辑:胡之澜



    关键词: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