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裹好的霉豆腐。(全媒体记者杜迪纳 摄)

摊晾包裹霉豆腐的菜叶。(全媒体记者杜迪纳 摄)

制作麻糖。(全媒体记者杜迪纳 摄)

制作油茶汤配料。(全媒体记者李维君 摄)

咸丰土司腊肉。(全媒体记者李维君 摄)

咸丰活龙坪泡粑。(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树彬 摄)
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树彬 全媒体记者 李维君
麻糖、甜酒、油茶汤、神豆腐、泡粑、腊肉……在咸丰,数不尽的吃食惊艳着人们的味蕾,同样令人称赞的还有这些美食的制作技艺。
打开咸丰县非遗四级名录统计表,记者发现,在114项非遗代表性名录中,美食制作传统技艺就有15项,其中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有幸看到了咸丰活龙坪泡粑制作技艺,品尝到油茶汤的美味,见证了土司腊肉销出大山。
每年春节前,是活龙坪泡粑的生产销售旺季。每天上午7点,咸丰县活龙坪泡粑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德华的作坊门口,阵阵香气扑面而来,那是泡粑特有的香味。走进生产作坊,只见一个个色泽洁白、个头均匀饱满的泡粑整齐排列,一旁的大风扇加足马力对泡粑进行散热处理。
“只有在散热摊凉后装袋,泡粑才不会发酵变味。”刘德华解释道,每40分钟就有一批热气腾腾的泡粑出炉,每天上午9点前,所有的泡粑必须送到客户手中。
刘德华夫妇每天凌晨3点起床,忙碌至上午8点。这期间,80多公斤大米需要浸泡、打浆、发酵、定型、蒸熟、打包、外运,夫妻俩累并快乐着。
为了提升泡粑的品质,刘德华夫妇在沿用传统发酵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艺流程:设计不锈钢粑粑圈,增设翻粑粑分离镂空板,改进蒸柜结构,采用电风扇降温……系列措施,还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夫妇俩还分工合作,蒸粑粑的间隙,刘德华外出送货,妻子便在家将发酵好的米浆舀进定型模具中,为上蒸柜做准备。
上午7点40分,新一批泡粑打包完成时,火炉旁的买家已经等了半小时。
“我们家的泡粑在十里八乡都很受欢迎,每天早上等着购买泡粑的顾客很多。”说起自家的生意,刘德华喜上眉梢。
此外,刘德华做的泡粑还会销往咸丰县城多个超市及个体户。“去年腊月卖了3万多元。”刘德华说。
同样在市场上备受欢迎的,还有咸丰土司腊肉制作技艺青年传习者吴辉制作的精美土司腊肉。
“这一件有9公斤。”“我要一份礼盒装的腊货,什么时候可以发货……”走进吴辉的腊肉加工厂,只见码放整齐的火腿色泽金黄油亮,香肠等腊货摆满货架,等待发出。
“仅零售,1月份就卖出60余万元。”吴辉说,采用传统制作技艺制作的腊肉口感好,深受省内外顾客青睐。
吴辉自幼深受土司腊肉制作技艺的熏陶,对这一珍贵技艺满怀传承之志。在传承技艺的道路上,吴辉不断探索创新,将老一辈的技艺精髓融入现代规模化、工业化生产,让每一块腊肉得到精心腌制、低温慢熏、控温发酵。
通过与吴辉的深入交流,记者得知,尽管他身体残疾,却毅然投身于创业大潮,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嗅觉与不屈不挠的毅力,在2023年成功创立了恩施州牧硒腊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积极带动20余名残疾人士实现就业。
一年四季都卖腊货,原料从何而来?品质如何保证?
吴辉的公司与当地农户紧密合作,成立了咸丰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共同建立了标准化的咸丰黑猪养殖基地,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
同时,公司还设了17个炕房,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宽敞的生产空间,保证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为了留住小时候的味道,并让咸丰美食走向市场,我们对相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青年传习者进行了保护、帮助。”咸丰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谢一琼说。
近年来,咸丰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认定核心传承人、搭建传习所等形式,鼓励核心传承人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各类美食制作技艺,壮大传承队伍,仅2024年就有1000余人参与传统技艺的学习。通过开展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提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能水平,增强非遗爱好者对非遗的了解。同时,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在文旅融合上下功夫……系列措施让咸丰美食传统制作技艺在保护中得以传承,也让咸丰美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咸丰县美食传统制作技艺的繁荣,不仅展现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